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政府信息 > 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2023年沈阳市沈河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01月29日来源: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2022年12月19日在沈河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沈河区人民政府代区长石国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上向好,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全省作出“五个示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了防疫屏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因时因势优举措、抓关键、提能力、强效能,全区上下同舟共济、同心抗疫,科学精准、协同高效,最大程度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扛起了中心城区的使命担当。

  ——我们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了经济大盘。有效克服超出预期的多重困难和挑战,全力做好稳增长工作,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016年以来首次高于全国和省、市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7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

  ——我们坚持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守住了安全防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生产安全事故下降70.4%,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18%,命案实现零发案;成功化解信访积案481件,信访突出问题减量退位。顺利完成护航党的二十大等重点时段保障任务,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年来,我们抓投资、促消费,“稳”的基础在夯实。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推动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145个,实现投资17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签约165个、落地80个,盘活楼宇闲置面积28.5万平方米。成功引进金融中心大悦城、润电热力等重大项目。争取省级以上项目11个、政策9个、专项资金8.6亿元,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完成9995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预计完成141.1亿元,均超额实现预期目标。消费活力有效释放。拓展传统消费,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投入2300万元开展“促消费·惠民生”“乐购沈河”等系列活动,拉动消费15.4亿元,杠杆率达到1:67。促进新型消费,节假日消费持续增长,“十一”期间中街营业额达11.7亿元,同比增长115%;夜经济场景持续升级,彩塔夜市通过市级夜经济街区复审。推动大宗消费,限上批发业商品销售额预计增长36%。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建立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春风送暖政策落实月”活动,“三直一快”推进国家及省、市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完成留抵退税41.45亿元,退税金额占全市25.8%,区属国企减免租金1.4亿元。启动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实施育苗扶持培育行动,新增市场主体15849户,同比增长11.9%,高质量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们抓产业、优结构,“进”的态势在显现。金融产业稳定发展。新增区域性管理总部5家,总量增至76家,占全市65.6%,金融集聚效应持续增强;金融业增加值预计增长3.6%,总量占全市45%。开展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基金试点,总规模达100亿欧元;开展私募基金企业注册试点,引进6个基金项目。打造产业金融会客厅,促成25家企业融资10.2亿元;引入中企云链票据贴现平台,贴现20.7亿元,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商贸产业提质升级。发挥中街全国示范步行街引领作用,引入体验式、沉浸式商旅文新兴业态40家,代表沈阳参加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动电商直播平台发展,五爱跨境电商产业园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增长一倍。仁恒居·国际美学艺术中心、前海环球汇等新型商业综合体启动运营,商贸业服务品质有力提升。文旅产业发展壮大。打造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申请省、市基金达1000万元;成功与新华社、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建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孵化运营传播平台。引入阿塞拜疆国家馆、M56保税艺术品展览展示交易中心、唐英数字博物馆等8个重大项目。强化资源活化保护,修缮宋耀珊旧居等4处文物;引入社会资本推进1953楼等9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文化创意中心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组织编制《沈河区“数字经济”三年规划》《沈河区建设“中科文萃数字港”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数字产业布局。启动“数字产业金廊”建设,20个项目纳入数字沈阳重点项目清单。与沈阳高新区签署《共建沈阳高新区南塔片区框架协议》,区域经济“换道超车”全面启动。

  一年来,我们抓改革、谋创新,“强”的动力在集聚。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纵深推进“一网通办”改革,80%申请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全力推进全程电子化应用,率先在全省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医保缴费“掌上查”。着力降低企业成本,不折不扣落实“六税两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能降全降、能免全免。改革成效更加显著。构建全新招商体系,恢复街道经济职能,形成了全时全域全员抓经济的工作态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基本完成,市场化选聘机制有效推进,国资布局进一步优化,金融集团资产总额较成立之初扩大3.5倍。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43个区属事业单位挂牌运行,“一站四所五中心”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全面完成应急执法体制改革,实现“局队合一”。创新驱动更加强劲。坚持“三位一体”推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充分发挥“智创汇”平台作用,组织开展路演80次,为81家企业融资1.4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0家,同比增长18%;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45家,同比增长32.5%;瞪羚企业达到10家,同比增长200%,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达到45亿元。打通高端人才就医就学就业绿色通道,人才公寓配租面积达2万平方米,高层次人才达到454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新增5G基站1059个,累计建成2429个。

  一年来,我们抓建设、强管理,“美”的环境在提升。城市空间持续优化。高质量完成沈阳古城文化创意板块、彩塔现代服务产业板块、农大南生态农业板块城市设计方案。基本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新增52公顷集中建设区。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和5处停缓建项目处置任务。完成高东-2等4宗地块出让,成交额近15亿元。古城改造深入推进。实施“通络、聚业、承脉、更新”四大行动。优化空间肌理,有序推进沈阳路等9项规划设计;活化产业载体,启动北斗大楼改造等9个项目;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原东三省总督府打造1925城市记忆馆;重塑古城风貌,完成沈阳路广场等4个建设工程和正阳街、朝阳街道路更新。城区更新不断加快。深入推进“五工程一管理”,全面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完成晓春小区等64个老旧小区、136公里老旧水电气暖管线和文富路等13条街路小巷更新改造。完成3处地铁站地块征收。新建100个口袋公园,改造扩建五里河体育公园。实施全域绿化补植,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2.48%。推动“乱破旧”专项治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拆除高空广告牌等各类违建2.1万平方米,完成171个小区和4条街路空中线缆治理,修复破损街路72万平方米,创建109条优秀和良好路段,“路长制”考核全市排名前列。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大气优良天数预计达到323天,同比增加11天,PM2.5平均浓度改善率居全市首位。水体质量持续达标,东部地区94处雨污混接点摘除,河长制进一步夯实,有效杜绝污水入河。严抓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控,有效保障土地安全利用。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行清洁取暖,提前完成东北大学电锅炉供热项目。

  一年来,我们抓品牌、惠民生,“好”的感受在增强。舒心就业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18073人,同比增长29%;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创业就业12603人。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1亿元,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350人。加强舒心就业社区建设,“就业+”特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凯旋社区荣获全国充分就业社区殊荣。幸福教育升级发展。高水平推进义务教育,深入落实“双减”工作,第七中学等7所学校优秀案例和消防副校长聘任模式在全市推广;新建第七中学南部校区等4所学校,预计新增学位5160个,创建新优质均衡学校34所。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2所、学位330个。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稳步推进,区家庭教育学校工作经验入选教育部“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健康沈河基础更牢。着力提高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区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全市首家与三甲医院建立点对点分级诊疗模式的二级医院。全力推动中医药发展,开展中医药“大篷车”进社区活动,区中医院获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单位”称号。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2个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皇城、南塔、东陵3个中心得到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品质养老更有温度。构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新建30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60个,完成561户信息化建设和553户适老化改造。在全市创新实现“‘品质养老’五个全覆盖”,五里河“多福乐居”居家养老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社会治理更加有序。深入践行“两邻”理念,“零事故”“零案件”“零上访”工作室全面铺开,“6+4+N”项目实现了全覆盖,新招录社工304名,切实增强社区队伍力量。高标准打造多福、溪林、山东堡三大示范社区,多福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高效完成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迎检成绩保持全省第一。

  一年来,我们抓安全、保稳定,“安”的体系在巩固。狠抓生产安全。组建“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事件296件,有效处置率100%。夯实防灾减灾基础,高质量完成自然灾害普查,杏林、盛华苑社区被列为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狠抓社会安全。侦破刑事案件1535起,破获部督毒品目标案和销售假药案,获公安部贺电表扬。贯彻“四个最严”要求,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动态结案率100%,为793名农民工讨回欠薪1884.7万元。深入推进已售商品房解遗办证,13个项目全部完成初始登记,办理房屋产权证1391户,“办证难”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狠抓金融安全。全力梳理非法集资陈案,全面实现“一案一表”“一案一策”,完成案件化解45件。加大金融市场风险排查力度,清理违规企业32家,立案3家,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一年来,我们讲政治、提效能,“干”的氛围在强化。政治建设全面加强。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质量完成省委巡视和营商环境专项巡视问题整改。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省、市、区建议提案474件。在全市率先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楼宇”专项行动,试点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工作作风全面加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倡导“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着力塑造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政府效能不断提高。廉政建设全面加强。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持常态化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10%以上。开展一级预算单位重点事项审计全覆盖,上缴财政资金2130万元。

  与此同时,民族、宗教、兵役、退役军人保障、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残联、人防、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区人大代表依法监督和区政协委员民主监督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沈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沈河区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受疫情冲击、预期不足和国家减税降费叠加影响,财政可支配空间不断缩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作为沈阳最早的建成区,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改造治理任务繁重;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极其重要。明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区委相关会议精神,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打造“两邻”幸福家园、古城复兴典范、区域性金融中心,在东北振兴新突破中走在前列、当好表率。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各位代表,完成明年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是每个沈河人的使命所在、情怀所在、价值所在。我们必须强化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沈河区作为沈阳市中心城区、全国百强城区,对标对表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有责任、有实力、有能力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率先做出示范。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意识。近年来,东北地区城市之间、城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沈河区正处在蓄势增能发展的关键阶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实现直道追赶、弯道超车、换道引领,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沈河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坚实、科技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加快建设金融中心、文创中心是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推动振兴发展持续走在东北前列。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迎难而上的志气、骨气、底气,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

  明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用足用好国家及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精准谋划项目,聚焦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突出“十二个立足于”,坚持顺势而为,强化链式思维,发挥比较优势,谋划重大项目300个以上。狠抓项目建设,强化“四比四看”“观摩拉练”“赛马”等项目推进机制,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65个。拓宽融资渠道,抓住国家政策“窗口期”,全力争取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上级资金,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注重要素保障,加快热闹路北、市委旧址等成熟地块出让,大力盘活烂尾工程、闲置楼宇,切实为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促进消费升级。立足打造东北最具消费影响力的中心城区,依托“五大商圈”,大力发展首店、首发、首秀等新商业模式,不断提升品牌引领力和品质竞争力。建设中街、彩塔夜经济示范区,创新拓展夜食、夜娱、夜秀、夜展等延时消费业态,构建夜经济矩阵。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场景,开展“嗨购沈河”等特色促销活动,举办汽车、家电等主题会展,积极推广电商新模式、新业态。

  着力壮大市场主体。制定实施关于提升市场主体数量和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产业链融资等系列行动方案,及时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减负增效,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实施重点企业分类培育计划,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和“一对一”深度服务机制,让更多链主企业、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创新实施集群注册,冲破准入壁垒,力争市场主体年增长率20%以上。

  (二)做优做强产业生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融合协调度,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强金融产业。聚焦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积极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以“金融+楼宇”为双引擎,创建国家级金融开发区。强化功能集聚,持续引进安华农险、天安财险等持牌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管理总部,推动北交所辽宁基地等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多的金融人才。发展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打造3—5栋数字金融大厦,推进金融场景创新。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创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级沈阳产业金融会客厅商务功能,开展私募基金企业注册试点,引进基金项目10个以上,形成私募基金集聚区效应。树立金融中心品牌,举办中国·沈阳金融峰会,创立并常态化发布“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数”,不断提升金融中心在东北区域的开放度、辐射力和影响力。

  做大文创产业。实施“文化+”战略,全力构建“一核一廊一带多园”文化创意空间格局。打造古城文化创意核心区,吸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舰品牌集聚,培育数字文创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金廊青年文化创意走廊,深度挖掘彩塔板块盛京城廓文化及功能。打造浑河文化休闲集聚带,发展体育运动休闲、文化娱乐、戏水游玩等滨水文娱产业。加快建设叁叁音乐主题工厂、剧本秀等新兴产业园区,推进区文创中心、古城文创基地等文旅项目,打造一批特色品牌,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

  推进商贸转型。升级优化传统商圈,引入头部企业培育壮大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现代商贸业态,增强五爱、南塔等传统商圈消费体验、业态融合、文化氛围,推动商贸流通业品牌化发展。培育新兴商圈消费生态,推动前海环球汇、仁恒居等新兴商业体开展聚人气、助消费活动,引进体验式、沉浸式新兴业态和品牌店20家,打造多元休闲空间和消费场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培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科技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健康、养老、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金廊”、中科文萃数字港建设,引进软通动力等国内头部企业,联合中科院所,加快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片区,引培100家企业,形成5栋载体空间。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一网统管”“好盛京”系列应用场景示范应用,启动“数字沈河”运行管理中心建设,提升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丰富数字场景,全力建设北站艺术区产业示范园区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等新模式新业态,创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

  壮大楼宇经济。做大做强中国楼宇(总部经济)标杆城区品牌,打造“空中产业园”和“云中金融街”。开展特色楼宇培育,打造“一楼一品”主题楼宇,培养25个“亿元税收楼宇”,实现楼宇特色化和专业化蝶变升级。实施老旧楼宇更新,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着力提高存量空间的增量价值。创建楼宇联盟,升级楼宇服务平台,引领楼宇企业集群化发展。楼宇是土地“深加工”后的高级资源,是沈河区潜能所在,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坚持以楼聚产、以产兴城,全力打造东北区域楼宇经济第一强区、总部经济第一强区,使其成为点燃沈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实现50项“好办、易办、智能办”服务场景。建设“沈河数智厅”,设置卡座式无差别受理区、全程自助服务体验区,推行“不来即享”“精准办”服务模式。加快推进“12345”热线进社区,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强化法治引领,以长效机制巩固省委专项巡视整改成果,不断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常态化实施助企护企执法监督专项行动,打造公正文明执法环境。“三直一快”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推动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健全完善区属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行全员绩效考核,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积极稳妥推进区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划转等方式,引导国企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加快培育竞争能力强、资源配置优的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产需对接、供销对接、政银企对接、科技成果对接、人才培训、物流运输等服务平台,构建政务服务进网格“三级”助商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精准服务。明年,我们将实现100户“个转企”,力争推动80家中小企业迈进“四上”企业,再培育一批行业隐形冠军,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驶向快车道!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强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加快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做好业态创新、平台创新、模式创新,进一步畅通辐射东北区域的进出口贸易便利化通道。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集“一院、两基地、两街区+八中心”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平台。建设五爱(南塔)跨境电商产业园,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持续增长。实施开放合作工程,制定出台“安商、富商、以商引商”政策,创新开展平台招商、基金招商、产业招商、蹲点招商,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0个。高质量举办服务业开放创新峰会、特色楼宇场景发布等大会,每月组织开展场景推介、高端论坛等开放活动,生动展示“活力沈河、魅力沈河”的开放形象,切实把中心城区的高端形象立起来。

  (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努力在培育壮大新动能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深入实施“安全、乐学、成长”的“幸福教育”工程,实现全区社区幸福教育课堂全覆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实验学校东校区等5所学校建设,完成6所学校操场提标改造。深化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推进4个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810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构建完善的“三级巡课”“五位一体”师德师风监督体系。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制定实施提升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三年行动方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力争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突破50亿元。与“四所两校一院”开展深度合作,建设国家高新区南塔片区、药大生物研发产业园、农大生态农业产业园。积极对接辽宁实验室战略,力争在数字经济和农业科技等领域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和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创新主体梯队培育机制,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落实“兴沈英才”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链、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实施“带土移植”团队引进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增长10%。优化人才服务,建设宝能、中科院人才公寓,打造人才“半小时生活圈”。开发人才金融产品,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提升改造人力资源产业园,畅通人才要素市场化流通渠道。接续推动方城、彩塔、北站、农大南4个特色青年聚集片区建设,推动青年友好型街区扩面升级,让更多青年人向往沈河、扎根沈河、圆梦沈河。

  (五)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实施高品质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城市更新五大行动,让我们的城市有颜值、有品位、有活力、有温度。

  全力优化空间布局。出台实施《沈河区高质量发展规划》,谋划建设一批高质量项目,实现“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协调发展。聚焦古城、彩塔片区、农大南核心区三大核心板块,按照“三个优先”原则,推进实施总投资203亿元的47个项目,着力打造城市结构关键点、城市建设新亮点、城市经济增长点。

  全力推进古城改造。锚定打造中华文化地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国家5A级景区,重点实施沈阳路古城有机更新,持续推进九门路等34个重点工程。引入更多优质文商旅产业项目,与新华社联合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推动古城风貌提升与业态升级。打造全国示范步行街体系,提升改造8条特色胡同,活化连通沈阳路与中街协同空间,建设古城核心通道走廊。开展中街“西南北”活化行动,塑造“商业、历史、文化、民宿”融合消费新场景,不断塑造古城复兴的新动能新优势。

  全力提升建管水平。大力推行“五工程一管理”,打造标准化、设计化、法治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城区。推进城区建设,实施135个老旧小区、24条背街小巷和20公里小区管网改造工程;开展缓解停车矛盾综合治理,“好停车”平台接入率不低于85%。优化城区景观,深入实施以园美城、以绿荫城、以水润城工程,新建100个口袋公园,完成青年公园、五里河公园(二期)改造,补绿覆盖裸露地面5万平方米,着力打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区。加强精细化管理,持续治理“乱破旧”,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区环境。

  (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打造美丽沈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护绿、增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发展。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综合利用。践行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更多的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巩固拓展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果。持续改善大气质量,抓好臭氧和PM2.5协同治理,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加强工业企业排污监管和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确保满堂河等域内5条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实现河流“长治久清”。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管控,确保土壤安全利用率100%。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煤炭减量替代与清洁高效利用,推进交通、用地等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扩建6台燃气锅炉,重点支持沈阳东部地区清洁集中供热工程项目,支撑77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政策措施,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打造“两邻”幸福家园。聚焦为民便民安民,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沈河人民更有事业、有希望、有尊严、有温暖。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推动舒心就业进社区,差异化打造13家舒心就业示范社区。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确保全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农民工讨薪案件动态清零。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百户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面积25平方米标准。优化居家养老模式,推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和个性化养老需求。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新建60个社区老年食堂,实现111个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

  推进健康沈河建设。推开医联体模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打造区域中医药专科联盟,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践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组织举办沈河区全民运动会,全面开放文体中心,持续改善群众身边健身设施,推动全民健身覆盖全民、服务全民。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一老一幼”服务保障,推行“孤儿不孤、独老不独”精准帮扶,开展“邻家儿女”亲情陪伴暖心活动,织密兜牢特殊群体保障网。持续加强劳动保障,深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和失业保险“免申即享”稳岗返还经办模式,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八)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不断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全力建设平安沈河。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坚决维护国防安全,强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支持重点实验室、新材料研制、人工智能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军转民”技术转化成果。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现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有效提升。全力完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任务。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速建设“零事故”“零案件”“零上访”社区,坚持关口前移,将问题化解在一线、化解在萌芽阶段。拓展“三清+基层基础建设”机制,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坚决守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暖心工程”,有效化解信访矛盾,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提高政府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

  强化政治建设,对党绝对忠诚。牢牢把握政治机关第一属性,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加强理论学习,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沈河落地生根。

  强化法治建设,弘扬法治精神。构建良好的法治政府工作体系,促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严格执行人大决议决定,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推进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实现“三个100%”。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作风建设,践行“为闯干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活动,保持唯旗是夺、敢拔头筹的劲头,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

  强化廉政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全面深化正风肃纪,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创造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努力在新时代辽宁振兴、沈阳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沈河篇章!

  

附件:

 2023年沈河区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五个示范:指的是在绿色低碳发展、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引育壮大新动能,以及“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五方面为全省作出示范。

  留抵退税:对符合条件的期末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予以部分或全部退还的退税制度。

  一网通办:是将政府部门提供的政务服务通过互联网手段,以网站、微信、手机APP、自助终端为媒介对外提供服务。从功能上,支持企业和群众网上查询办事指南、预约办事内容、提交申报材料、查看办理进度、咨询疑难问题;从内部管理上,有利于提升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全流程监管与考核评价水平。

  只提交一次材料:是“一网通办”的延伸改革,通过职能调整、数据汇源、场景上线等方式,到2022年底,沈阳市80%申请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一件事一次办”场景数突破1000个;2023年底前,90%申请材料在市、区范围“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改革效能延伸至都市圈范围;2025年底前,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均等化全面实现,“都市圈通办”实现全覆盖,“一网通办”跃居全国领先水平。

  “六税两费”:“六税”指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两费”指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三直一快:指的是直送、直办、直达、快办。

  一站四所五中心:“一站”即区党群服务中心所属的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四所”即税务所,派出所,司法所,市场监督管理所;“五中心”即区社会事务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所属的社会事务服务分中心、区应急管理服务中心所属的应急管理服务分中心、区城市管理事务服务中心所属的小区保障分中心及城管事务服务分中心、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所属的经济发展服务分中心、执法沈河分局所属的综合执法分中心。

  三区三线:“三区”即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即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三条控制线空间上不交叉不重叠,具有空间唯一性。

  城市更新五大行动:产业经济振兴行动、社会民生保障行动、人文魅力彰显行动、绿色生态优先行动、韧性智慧支撑行动。

  路长制:即路段管理人员在路长的统一领导下,对责任路段的公路(含桥梁、隧道)、附属设施、路容路貌、交通秩序、绿化和环境卫生等实施全面综合管理的制度安排。

  “就业+”特色工作:指的是就业+商务楼宇、+商场商圈、+企业单位、+机关学校、+居民大院。

  “双减”工作: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品质养老”五个全覆盖:即推动“品质养老”民生工程对失能、半失能老人需求服务的全覆盖,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属照护培训的全覆盖,对失智老人亲情陪伴的全覆盖,对孤儿关爱帮扶的全覆盖,对失独老人精神慰藉的全覆盖。

  “两邻”理念: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看望居民,他在与居民座谈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6+4+N”项目:2021年10月20日,沈阳市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联合办公室印发的《沈阳市建设“两邻”社区分类实施方案》中明确:6个基础类项目全覆盖;提升类项目按需认领不少于4个;特色类项目自主申报。

  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两个确立: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十二个立足于:立足于全市产业体系和各县(市)区主导产业谋划项目;立足于国家、市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谋划项目;立足于头部企业谋划项目;立足于国家重大产业发展战略谋划项目;立足于补齐产业链短板谋划项目;立足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五型经济”来谋划项目;立足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谋划项目;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谋划项目;立足于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民生服务保障谋划项目;立足于开放平台谋划项目;立足于科技园区谋划项目;立足于争取国家支持谋划项目。

  四比四看:比谋划看储备、比招引看投资、比开工看进度、比服务看实效。

  PPP模式:指的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网统管:指的是打通城市各治理系统的业务平台、管理全域的实体中心和整合治理力量的协同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一张网络管全城、一个中心管全域、一支队伍管治理。

  好盛京:指的是为构建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民生保障能力,让居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数智化福利,重点聚焦医疗、停车、旅游、就业、养老、教育等群众关注的热点民生领域,设计开发的好政策、好就医、好停车等“好盛京”系列数字生活特色场景应用。

  空中产业园:指的是在空间布局上,打造金开区“一廊五CBD”发展格局,做优做强惠工方圆CBD、市府广场CBD、风雨坛CBD、彩塔青年CBD以及五里河CBD,重点推动传统金融转型升级,重点提升金融创新开放水平,重点打造一批“云中金融街”,共同推进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晋位升级国家级开发区。

  云中金融街:指的是围绕打造“空中产业园”行动,推进特色楼宇连片打造、成片开发,推动老旧楼宇、闲置楼宇“有机更新”,提升层次、形成规模,布局创新金融产业园、国家文化出口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东北中小企业服务基地等一批专业产业园区,促进楼宇集群化、园区化、品牌化发展。

  一核一廊一带多园:“一核”即盛京皇城文化创意核心区;“一廊”即“金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走廊;“一带”即浑河“左岸文化”文体休闲集聚带;“多园”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区。

  一院、两基地、两街区+八中心:“一院”即名家书画院;“两基地”即直播基地、剧本娱乐出口基地;“两街区”即沈阳路中华老字号街区、朝阳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文创街区;“八中心”即文化传播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文化运营中心、文化出口中心、文化投资中心、文化输出中心、文化交易中心、文化科技中心。

  不来即享:指的是为破解惠企政策“落地难、落实慢”,我区创新开展“不来即享”改革。通过减环节、减要件、完善平台、信息共享等举措,进一步减少跑动次数,推动政府部门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不用到部门或窗口即可兑现政策。

  精准办:指的是为让企业全面了解、便捷享受各类惠企政策,通过实行“项目管家”“帮代办”等服务举措,形成主动对接、精准定制、全程跟踪服务体系,提供更完善、更精准的服务。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RCEP: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

  “三级”助商体系:指的是整合全区政务服务资源,以社区、商户代表为一级平台,以职能部门、街道为二级平台,以区级领导为三级平台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平台实现职能部门与商户无缝对接,为个体工商户靠前服务、排忧解难、助力成长提供坚强保障。

  个转企:指的是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

  “四上”企业: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

  “三级巡课”“五位一体”师德师风监督体系:“三级巡课”即教研员巡课堂、看效果,教研室主任巡集备、看效率,师校领导巡管理、看常态;“五位一体”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

  四所两校一院:“四所”即金属所、自动化所、生态所、606所;“两校”即药科大学、农业大学;“一院”即省农业科学院。

  “三个优先”原则:基础设施优先,公服设施优先,生态绿化优先。

  五工程一管理:“五工程”即老旧小区及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城乡结合部改造工程,城市街路更新工程,老旧管网改造工程,铁路、三四环沿线和高速出入口整治工程;“一管理”即城市精细化管理。

  “两山”理念: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

  两高一低:指的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行业。

  无废城市:指的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能耗“双控”:指的是总量和强度双控。

  五大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

  “四零”社区:指的是“零疫情”社区、“零上访”社区、“零事故”社区、“零案件”社区。

  三清+基层基础建设:“三清”即警情日清零,案件月清仓,积案季清底;“基层基础建设”即通过开展“扫楼”行动,摸清基层基础工作“人地事物”底数,全面强化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主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办公室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联系方式:shenhe_gov@126.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1030004 ICP备案号:辽ICP备05024700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