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政府信息 > 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2013年沈阳市沈河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02月05日来源: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2012年12月4日在沈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  长    王  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沈河区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深耕沈河”战略和现代服务业立区方针,深入贯彻“致力民生,崇尚务实”执政理念,紧紧围绕“四大目标”、“六大任务”,抢抓新机遇,建设新沈河,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53亿元,是2007年的2.9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1.1亿元,是2007年的2.7倍。地方税收收入完成80亿元,是2007年的3.1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5亿元,是2007年的2倍。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714亿元,是2007年的2.8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3.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04亿元,是2007年的2.8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4%。

——开放水平逐步提高。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是2007年的1.4倍。出口总额4亿美元,是2007年的3.3倍。实际到位内资128亿元,是2007年的4.4倍。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2年,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减少2856吨,年消减率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8平方米,是2007年的2.3倍,绿化覆盖率达32.4%。

——民生民利持续改善。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0.3亿元,是2007年的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是2007年的2.2倍。区级财政对民生投入达15.3亿元,是2007年的6.4倍。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坚持功能优先,引高端产业,上优质项目,促集群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引进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等现代服务业企业1.3万家。入区库税收超百万元企业由2007年的130家增加到344家。现代服务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率由2007年的38%提高到62%。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税收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市的1/8、1/8、1/7、1/8和1/4。综合实力居全省56个城区第二位,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十强。我区被评为省经济工作先进城区和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示范城区。

总部经济日益壮大。引进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等总部企业256家,法国安盛保险等世界(国内)500强及其投资企业100家。总部经济对财政收入贡献率由2007年的29.2%提高到45%。我区被确定为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

商贸业加快发展。引进卓越购物中心等商贸企业1203家,年纳税千万元以上高端商贸企业6家,商贸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率由2007年的5.7%提高到13.6%。全区老字号企业18家,占全市的41%。我区被评为中国商业名区。

文化产业快速提升。引进北方报业传媒等文化企业685家,年纳税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8家,文化产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率由2007年的2.8%提高到5.1%。本山传媒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沈阳杂技团等3家文化企业被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过去的五年,是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立足打造沈阳形象标志、东北振兴亮点,积极推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建成商务楼宇42栋,总投资380亿元,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引进沈阳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145家,亚联财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类机构145家,瑞银投资公司等金融服务类机构303家,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4家。2012年,开发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67.9%和74.7%。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分别聘请中央政研室、美国科尔尼咨询有限公司和英国阿特金斯公司,制定了《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主体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战略规划》、《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设计》。《开发区优化金融生态试验专项方案》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审批。

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影响力持续提升。创建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成立了沈阳金融家俱乐部,积极推进银企对接与合作。连续四年承办了东北金融高层论坛。按照高标准、国际化的原则,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开发区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区和中国最具竞争力金融开发区。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空间大幅拓展、项目建设突飞猛进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努力做优发展空间。在全市行政区划局部调整中,我区面积由19.65平方公里扩展至58平方公里,有效解决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先后出让南塔129巷等41个地块,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交易额215亿元。引进嘉里中心等重点项目78个,总投资1020亿元,建筑面积830万平方米。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和房屋征收,累计完成征收面积218万平方米。成功盘活太阳广场等17栋45万平方米存量楼宇。

东部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按照打造沈阳新都心、东北创智谷的战略构想,制定了《沈河东部拓展区城市设计》并上报市规委会审定。包装招商地块18个,梳理可开发用地288万平方米。土地征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发和包装等重点工作全面展开。

金廊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金廊沈河段73万平方米土地和房屋征收全面完成,引进重点建设项目31个,总投资287亿元,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天玺国际一期等18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124亿元,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沈阳茂业城等10个项目实现封顶。

皇城商贸文博旅游区建设扎实推进。依据南文北商发展定位,加快商旅文一体化进程。故宫、帅府等特色旅游集聚区发展迅速,年接待游客突破190万人次。引进皇城恒隆广场等商业项目7个。盾安新一城等3个项目竣工营业。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皇城商贸文博旅游区被确定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五爱商贸物流区更具活力。完成五爱市场三期改造。引进五爱美博城等重点项目9个。希尔顿逸林酒店等8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各类专业市场达9个,营业面积100万平方米,交易额突破400亿元。五爱市场被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成为东北首家市场类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

南塔商贸物流区蓬勃发展。中国鞋城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引进五矿商业广场等重点项目11个。沈阳国际鞋城等4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各类专业市场达12个,物流企业121家,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交易额突破180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日益优化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以迎奥运、迎全运为契机,不断加大环境建设和整治力度,城区面貌明显改观。累计投入7.6亿元,用于城区环境特别是东部地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维修改造万泉街等285条207万平方米街巷路。新建了水晶城东路等14条12万平方米配套路网。打造了迎宾街等17条精品街路。完成了青年公园等5个公园、民悦广场等5个广场、敬宾园等109块绿地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

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累计投入19亿元,用于市容环境建设和维护。在全市率先推行住宅小区地埋式垃圾箱收集管理模式。对全区110条一二级街路实施机械化扫保,对主要桥梁和街路实施专业化除运雪。整治违规占道市场36处,拆除各类违章建筑8700余处近11万平方米。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作用,解决各类城市管理案件近15万件。开展动静态交通综合整治,交通秩序进一步改善。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累计投入18.6亿元,完成了重点污染源等监测任务和241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新北热电锅炉房脱硫等减排工程11项,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76个。积极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生态品牌社区。我区被评为省级生态城区。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方式改革与创新,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累计投入5亿元,完成416个老旧弃管小区改造和716栋弃管楼屋面防水工程。实现老旧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管理全覆盖。强力推进社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壮大基层队伍,提高工资待遇,推进民主自治,基层管理社会事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托96125民生诉求热线,办理各类诉求1.6万余件。我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和爱国拥军模范单位,被确定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累计投入5.6亿元,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打造15分钟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圈,开发就业岗位29.2万个,实名制就业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帮助794名困难家庭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及廉租住房等补贴1.7亿元,受益人群达3.2万人。对6039户低保户进行救助。对2.9万名关停并转企业人员发放了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助费。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和93%。抓实养老助残工作,构建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保险统筹征缴金额由2007年的7.9亿元提高到12.9亿元。建成社区老年人示范性日间照料站63个、“阳光之家”4所。成立慈善分会19家,累计救助5.8万人次。

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累计投入7.8亿元,加快打造教育强区。全面启动集团化办学,兼并重组12所学校。新建教育教学场馆39栋,新增教育用地3万平方米、教学用房11.3万平方米。安装校园视频监控点位1057个,设置校园警务室62个,平安校园建设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在全市率先通过省基础教育强区评估验收。我区被评为全国教研工作先进区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8172万元,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成南运河、五里河健身带改造,新建和改造街道文体活动中心40处,文化广场面积达23万平方米,社区文体活动室面积达3万平方米。构建“一区一品”社区文化模式,打造了社区系列文化活动品牌。我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和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累计投入3.9亿元,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成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和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为全区 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近30万人次,为90岁以上老年人配备了家庭医生。全面享受惠民医疗服务的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达3.3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实行了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省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验收,获沈阳市突出贡献奖。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区。

社会局面保持和谐稳定。累计投入4821万元,用于信访稳定及安全体系建设。搭建三级民生诉求网络平台,建立领导信访包案、接访和下访机制。解决信访积案1312件,化解上三级交办重点信访积案643件。推进“平安沈河”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摧毁涉黑涉恶犯罪团伙26个,破获侵财犯罪案件6500余起,刑事警情大幅下降。安装视频监控点位3992个,实现社区警务室和视频监控平台全覆盖,“老百姓身边派出所”建设经验在央视专题报道。深入推进食品药品、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专项整治。我区被评为省级平安区,跻身全国安全社区行列。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创新成效突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探索建立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统一交办、分级负责、分层督办、答复反馈等运行机制。共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913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9.9%。办理政协提案716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9.9%。完善了重大事项报告和协商制度,向区人大专题报告和汇报工作60次,接受人大和政协视察50次。“五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

行政效能日益增强。调整完善重点商贸区建设管理体制,成立了五爱、南塔和东部经济区管委会。整合专业力量,调整工作布局,建立了科学的招商运行体系。创新工作载体,构筑了规范统一的综合治税工作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规范了18个部门的77个审批事项,审批效率大幅提高。推行区级领导“两包四联系”工作体系,保证了重点工作有效推进。

政府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将全区15个街道109个社区划分为429个网格,构建四级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经验在全省推广。全面启动区街事权改革。试行机关干部交流选聘、拟提拔干部下派锻炼和在社区工作者中公开招聘事业雇员制度。建立了基础数据服务管理系统,三级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一站式”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建立了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服务管理机制。

廉洁政府建设成效显著。建立“督考合一”的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窗口”活动,对行政职权进行清理规范,行风政风建设居全市领先水平。开通了政务公开信息网,网上公开信息1.7万余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施公务用车改革,全区公务用车减少65.7%,节支率17.8%。

此外,涉农、审计、档案、兵役、人防、民族、宗教、红十字会和妇女儿童等工作也取得了新进步。

收获伴随着艰辛,发展凝结着智慧。回首五年的历程,我们用前瞻的眼光、改革的气魄、创业的激情、扎实的工作,书写了沈河发展的新篇章,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成绩令人欣喜,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做到六个“始终坚持”,才能推进沈河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认真谋划符合沈河实际的发展道路,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沈河特色的工作指导体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握时代特征,紧跟发展趋势,更新发展理念,大胆革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始终坚持项目的龙头地位,把项目作为推进发展的核心之举,依托项目转方式、扩总量、促招商、抓征收、惠民生、树形象,赢得城区发展的主动权。始终坚持致力民生、以人为本,真投入,解民忧,满腔热情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干实事,让沈河人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把法治、效能、服务、廉洁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提升施政能力和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一流业绩。始终坚持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大力弘扬“以人和兴沈河”的光荣传统,广泛团结各方力量,践行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确保好的思路有好的贯彻,好的部署有好的成效,好的事业有好的保障。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斗历历在目,五年的变化有目共睹。所有为沈河发展付出辛劳和智慧的人们,所有关心帮助沈河发展的人们,都会对这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感到分外亲切、分外温暖,都会对今天的发展成果倍感自豪、倍加珍惜!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历届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区人民的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归功于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沈河发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沈河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区竞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巩固现有优势还需付出更大努力。二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三是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有了越来越多的新期盼,更好地尊重民意、满足民需仍需不断探索创新。四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政能力还面临着新的考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2013年重点工作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沈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复苏面临重大挑战,但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特别是经过历届区政府的不懈努力,我们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比较优势、充沛的项目资源、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干部队伍,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俯下身子,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建设新沈河、实现新跨越的实践中续写新的篇章。

基于此,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实现“四大目标”、完成“六大任务”,全面践行“致力民生,崇尚务实”执政理念,坚持现代服务业立区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政府主抓的基本任务是:

——建设实力沈河。深入实施五年倍增计划,加快打造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金廊)、皇城、五爱、南塔和东部五大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多元支撑、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到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税收收入“双过百亿”,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双过千亿”。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0亿元,地方税收收入1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第一集团前列。

——建设活力沈河。着力实施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格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大部制和街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政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管理层级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着力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立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激励机制,让建设新沈河的激情充分涌流,让实现新跨越的潜力充分释放。

——建设文化沈河。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全面塑造城区特色文化品牌,分步推进皇城、慈恩寺等重要景观节点恢复重建和特色街区改造。大力发展文博旅游、休闲娱乐、传媒信息、文化创意等重点行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以上,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建设美丽沈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新建道路、绿地、广场和公园500万平方米。抓好重点地区、主要街路及河流景观化建设。改善动静态交通状况,打造路畅人安的交通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城区生态指数全面达标,努力创建天蓝、水碧、居安、行畅的生态文明城区。

——建设幸福沈河。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推进劳动就业、社会救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助残、住房保障、安全稳定等民生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

各位代表,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0亿元,同比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46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4亿元,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3亿元,增长13%。地方税收收入完成92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0亿元,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6.9亿美元。出口总额4.4亿美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7亿元,增长15%。实际到位内资160亿元,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55元,增长12.5%。为实现上述目标,2013年要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优化税源结构。积极涵养骨干税源,鼓励重点企业税收集中汇缴,力争骨干税源对财政收入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完善综合治税工作体系,构建税源企业稳控帮扶机制,做好网格化涉税信息采集转化和异地纳税企业清理。加强非税收入调度,确保及时足额入库。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确保沈阳茂业城等12个项目如期竣工投入使用,夏宫城市广场等17个项目达到形象进度,沈阳国际金融中心等5个项目早日开工建设,金廊21-1号地等4个项目尽快招商落地,力争大发广场等30万平方米存量楼宇全面启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税源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做好落地企业的后续跟踪服务,培育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确保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1760家以上,领军企业55家以上。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和调整重点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设立1000万元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吸引一批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落户沈河。大力发展物流业,努力构建物流采购、分拨和信息中心。以五爱市场、中国鞋城等商业资源为依托,培育电子商务业,做优“五爱购”等电子商务品牌。引进一批高端总部企业落户沈河,推进沈阳全球商品采购中心等交易平台建设。确保引进总部企业72家以上,世界(国内)500强及其投资企业20家以上。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尽快启动宝能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进盛京皇城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东三省总督府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打造和提升瀚墨轩巷乐器街等特色文化街区。确保引进文化企业220家以上。

(二)加快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扎实推进金融生态试验。推动专项方案报批和实施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进一步明确责任归属,分解指标任务,全力组织专项方案实施。积极争取市级管理权限,健全鼓励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抓好规划及载体建设。适时启动开发区扩区工作,将金廊沈河段南运河以北区域划入开发区。按照国际金融中心标准,制定总体规划方案。加快商务地产项目包装,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金融城和金融大厦。加快楼宇载体建设,确保新地中心等6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新华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等4个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加快金融机构聚集。搭建金融创新交流平台,强化宣传推介。借势全省金融提速计划,积极组建金融租赁、融资担保、产业基金等新型机构,培育金融控股集团和金融要素市场,整建制引进金融、商务和商贸文化等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确保引进金融机构44家以上。

提升区域环境水平。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和净化工程,重点打造惠工街等10条景观街路,改造惠工广场等15块绿地景观。实施道路改造工程,强化交通管理,积极推进市府广场和北站交通枢纽改造,全力打造立体交通路网,新建立体停车场2处,新增停车泊位1000个左右,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环境形象。

(三)做优重点功能区

加速东部经济区建设。完善东部区域城市设计,加快推进土地和房屋征收及基础设施建设,整理土地150万平方米。启动马宋路等2条道路、智乐公园等2个公园建设改造。加快项目包装及引进步伐,培育发展低碳经济、生命科学、文化科技等重点产业,推进东陵路、长青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皇城商贸文博旅游区改造。完成“一轴两路”改造升级,加快西中街规划建设,力争启动城墙遗址公园和历史建筑恢复重建等工程。加大钟厂等4个地块招商力度,促进豫珑城等2个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利福广场等2个项目竣工营业。

做优五爱商贸物流区。大力发展商贸、现代物流和旅游产业。启动五爱大世界、立体停车场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五爱服装城和针纺城改造进程。加快五爱网上商城建设,促进传统交易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

做强南塔商贸物流区。努力打造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专业化的沈阳第三商圈。加快星汇云锦等2个项目建设,确保群升沈阳新天地二期项目竣工营业。积极培育本地物流企业,尽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联合体。

(四)打造一流城区环境

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修和改造东滨河路等166条街路。改造提升万柳塘等4个公园景观。对青年大街等68处楼体及全运场馆周边区域进行美化亮化。升级皇城市政基础设施,形成与皇城风格匹配的景观环境。完成21个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城区居民生活垃圾集中运输率达100%。

提高城区环境管理水平。以迎全运为契机,加强市容环境执法监管,做好违规户外广告牌匾拆除等专项执法工作,完成8个行政执法勤务区标准化建设。在全区11条重点街路实行循环洒水和吸尘式机械化清扫作业。做好全运场馆周边环境规范整治。

持续优化城区生态环境。扎实开展绿色生态标兵创建活动,打造10个环保特色品牌社区。加快辉山明渠等3条河流污染治理。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活动,有效打击违法排污、噪声扰民等环境违法行为。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

(五)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启动行政管理、功能区和街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压缩编制,提高效能,加快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完善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平台,健全执法联动和应急保障机制,深化“一站式”服务模式,有效解决民生诉求。

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巩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成果,扎实推进“暖房子”工程,启动弃管小区上水管线改造。做好老旧小区绿化及树木补植,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保障型物业长效管理机制,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打造15个民主自治示范社区。按照每百户居民20平方米以上标准,推进社区公共用房建设。加大艺术惠民投入,加强群众文体活动团队建设。按照“一区一品”要求,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力争40%的社区成为文化特色社区,构建人民群众精神家园。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开发就业岗位7万个,帮助困难家庭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大医疗和养老保险征缴力度,实现应保尽保。强化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完善具有沈河特色的社会综合救助管理模式。推进岸英小学南地块等旧城区改造,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搞好设计,落实资金,加快产权调换房建设。做好廉租房分配及廉租补贴、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审核发放工作。推进养老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5家高标准日间照料站。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推广信访工作“全社会调解”模式,构建新型调解工作体系。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完善领导信访包案、接访和下访长效机制,抓好热点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发挥公安机关维稳主力军作用,加强动态治安形势下防范体系建设。深化警务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老百姓身边派出所”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动静态交通整治力度,改善交通环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等专项执法检查,积极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杜绝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六)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巩固省基础教育强区创建成果,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确保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验收。推进高中标准化建设,确保所有高中成为市标准化普通高中。加快文萃小学等23个校舍项目建设和改造进程。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做好预防近视工作。探索创建学前教育集团,提高公办幼儿园覆盖率。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抓好全运场馆配套设施建设,做好相关体育赛事筹备及保障工作。做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确保顺利通过文化部评估验收。加快市民活动中心和基层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基层文体活动中心面积均达到500平方米以上。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营造良好的全运氛围。做好户外健身器材安装和维修养护工作。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及应急处理机制,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医疗安全保障工作。按照“一中心一特色”要求,努力打造11个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品牌,建设东部地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深入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和社区家庭医生包户服务。更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强化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七)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落实联合审批等10项快速审批服务制度,探索批管分离工作模式。做好市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审批协调服务。加强对各部门责任岗位、服务窗口和审批事项办理的全程监督,确保阳光操作、高效运行。

提高行政效能。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完善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民意诉求反馈系统,加强行政权力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健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同步的绩效管理考评体系。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行政效能监察,规范特邀监督员工作制度,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和民主评议行风政风活动。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大力压缩行政职权项目。严格控制财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新的宏伟目标激励着我们,新的历史征程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73万沈河人民,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非凡的气魄、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再创新业绩,再铸新辉煌!


《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解释

1、四大目标、六大任务:中国共产党沈河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确定的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及任务。四大目标,即打造商务之区、文化之区、生态之区、首善之区。六大任务,即做优发展空间,做大金融中心,做活文化产业,做强商贸优势,做好生态环境,做实民生工程。

2、加快打造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金廊)、皇城、五爱、南塔和东部五大功能区:未来五年,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金廊)、皇城、五爱、南塔和东部经济区为主体,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文博旅游、物流和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力争2个功能区成为全国旗帜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高城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金廊):推进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加快“一个基地、三大体系、八个中心”建设。新建商务楼宇200万平方米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75%和8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金廊区域发展文化传媒、高档商务、高级休闲、商业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占驻区企业的比重达95%以上。基本建成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家级示范中央商务区。

皇城商贸文博旅游区:推进皇城地区整体改造,加快商旅文一体化建设。大力引进高端商贸文化旅游企业,促进传统业态提档升级,实现年交易额500亿元以上,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区。

五爱商贸物流区:完善功能,提升业态,加快商品批发和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提高市场国际化水平,打造品牌培育基地,实现年交易额700亿元以上,建成服务东北、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南塔商贸物流区: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形成错位经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实现年交易额350亿元以上,建成沈阳第三商圈。

东部经济区:以东塔机场搬迁为契机,加快实施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商贸总部规模、科技研发能力、文化生态环境位居东北前列,企业总量和主导产业税收贡献率实现重大突破,建成“立足沈阳,辐射东北”的低碳生态和科技商贸示范区,沈阳新都心、东北创智谷初具规模和形象。

3、一个基地、三大体系、八个中心:是依托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打造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确定的发展目标。

一个基地:即构建东北地区总部基地。

三大体系:即培育发展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

八个中心:即构建东北地区资金聚集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市场业务中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金融监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高档商贸中心。

4、优化金融生态试验: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的总和,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及银企关系等内容。优化金融生态是打造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内容。此项工作于2009年初正式启动,并被市委、市政府纳入沈阳经济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申报并获批,正式进入国家层面推进阶段。

5、沈阳新都心,东北创智谷:即新划入的沈河东部经济区发展建设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沈阳新都心,主要指区域内二环路以西地区。重点发展总部、商贸和文化产业,建设东北亚国际总部中心、尖端时尚商业走廊和市民文化公园,逐步形成国际化的工作休闲区。东北创智谷,主要指区域内二环路以东地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生态观光等主导产业,逐步建成东北地区产业研发、生态观光中心。

6、一轴两路:即皇城规划设计中的北通天街景观轴,沈阳路、中街路。加快盛京皇城一轴两路建设,是皇城改造的核心内容之一。

7、老百姓身边派出所:为深化警务改革,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更好地满足百姓的安全需求,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的打造“老百姓身边派出所”活动。主要包括建设社区警务新模式、涉稳重点人包保、民事纠纷调处、综合信息采集等工作内容。

8、两包四联系:为全面贯彻落实“致力民生、崇尚务实”执政理念,区委、区政府制定并完善了由区级领导牵头的“两包四联系”工作抓实体系。“两包”即包街道、包重大项目。“四联系”即联系企业、联系社区、联系学校、联系“四老一户”。

9、信访工作全社会调解:以及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不断满足民生利益需求为导向,组织群众积极参与调解身边不和谐的事,全面化解区域内人民内部矛盾,最大范围地把人民群众组织好,最大程度地把群众意愿反映好,最大限度地把群众诉求解决好,最大力度地把群众权益保障好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全社会调解组织格局,被曾维书记概括为“全社会调解法”。

10、暖房子工程:就是通过提高房子的御寒保温能力来保证室温达标,主要是对墙体维护结构进行改造,包括外墙保温、楼梯间门窗更换以及楼梯间保温等,是市委、市政府2011年以来推进的重点工作。

主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办公室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联系方式:shenhe_gov@126.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1030004 ICP备案号:辽ICP备05024700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