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政府信息 > 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2018年沈阳市沈河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05月09日来源: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2017年12月5日在沈河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会上

沈河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弘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按照区委决策部署,全面建设幸福沈河、加快打造“五个家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进步。

  过去的五年,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经济总量稳步攀升。预计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12亿元,是2012年的1.1倍,年均增长5.8%。服务业增加值完成770亿元,是2012年的1.1倍,年均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61亿元,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792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7.9%。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1/7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的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1/4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的1/8、地方税收收入占全市的1/7强。需要说明的是,受营改增等政策因素影响,预计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8.1亿元,下降8.1%;地方税收收入完成75.2亿元,下降7.6%;经过不懈努力,地方税收收入降幅由今年一季度的23.6%收窄了1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编制实施《沈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区服务业总量保持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4.4%和54.5%,较2012年提高了0.6和7.1个百分点。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业,做新做活传统商贸业,做优做特文化旅游业,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2.3%、21.8%和7.7%,其中金融和文化旅游产业所占比重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6.9和1.8个百分点。电商产业初具规模,全区电商企业突破1万家,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创新创业成效明显,华府青创空间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卓政等10家创业基地被评为市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项目招商扎实推进。成功出让19个地块,总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成交额52亿元。4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96亿元,开复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为100%。华强、宝能、嘉里、恒隆等一批大体量、超高层、地标式项目加快建设,金廊沈河段已成为全市项目集群化、建筑标志化、形象现代化的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完善招商考评机制,调整招商工作格局和主攻方向,围绕重点产业赴外开展招商,引进金融类企业343家、文化类企业409家。7个项目开业运营,新增营业面积80万平方米。盘活291个208万平方米存量资源。

  重点区域加快发展。皇城功能区提档升级,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实施综合改造提升和环境综合整治,盛京皇城历史厚度、文化浓度、商业聚集度和形象美誉度持续提升。做强中街文化旅游购物节品牌,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盛京皇城游客和消费者数量均创历史同期峰值,沈阳故宫日均客流量突破3.2万人的接待上限。成立中街服务业商会,加速“老字号”引进、保护和开发,皇城功能区被评为中国首批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街区。五爱和南塔功能区加快转型,阿里巴巴南塔产业带电商平台、辽宁筋斗云科技公司航空物流电商平台、盛鑫电子商务产业园、五爱智慧市场等电商项目运行良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五爱跨境电商综合交易平台商品远销美国、俄罗斯等78个国家和地区。扎实推进“四名联创”工作,五爱服装创意设计产业基地正式挂牌。我区作为东北首个城区荣获中国服装商贸名城称号。东部新城建设全面提速,编制东部发展各项规划。储备再开发用地134万平方米;调整浑河沈河段防洪线,释放1.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新增近4平方公里建设空间。我区获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东部地区被确定为市海绵城市示范区。新建或改造马宋公路等一批基础配套设施。提前完成盛京变电站项目征收,基本完成东部污水处理厂、东塔跨浑河桥等市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征收。安置回迁居民8124户(含旧城区),完成高官台东等14个棚改地块住宅征收(含旧城区),总占地623万平方米、全市最大,涉及住宅9420户、全市最多。东部地区首家大型超市佰越世纪联华超市开业运营。

  营商环境持续改观。贯彻《沈河区关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开展五个专项整治行动,落实七大环境专项工作。建设区新政务服务中心,改扩建15个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搭建政务服务“一站通”审批平台,245个审批事项在东北率先实现“全网预审、只跑一趟”,在全省率先建立国地税“一窗一人一机”便捷办税模式。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两证整合”,在全省率先开展网上注册登记和电子版营业执照发放工作。落实“放管服”改革,在市政府11轮简政放权中,共承接430项职权,取消合并80项职权,162项审批事项纳入行政审批事项管理平台。实行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完善“双进双解”和“两包四联系”载体,加快解决涉企诉求,构建了“亲”“清”政商关系。

  过去的五年,我们注重金融产业创新发展,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国家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和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金融改革创新有效开展。开发区被纳入《全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方案,被商务部列入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培育期。完成开发区扩区,辖区面积增至5.9平方公里。通过资金引导等方式,组织实施资本运营,吸引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等5个项目参与金融中心建设。自主开展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完成12.8亿元人民币跨境融资业务,为企业拓宽了境外低成本融资通道。“一行三局”中省银监局、保监局坐落在开发区,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省证监局即将入驻。

  金融产业聚集不断加速。开发区聚集各类金融企业及分支机构890家,其中渣打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398家,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类机构492家,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126家和209家。聚集区域金融要素市场9家,引进中介服务企业600余家,较2012年增加360余家。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齐聚沈河。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完成180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8.5个百分点。开发区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36.5%和50.9%。金融从业人员达5.7万人,占全市49.5%。全国首家外资小贷公司亚联财小贷、东北首家商业保理公司亨汇商业保理、全省首家法人民营银行辽宁振兴银行、全市首家票据交易中心沈阳票据资产交易中心等项目落户,开发区单位面积金融企业聚集度和金融贡献率均居东北首位。

  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改造升级开发区配套服务设施。成立中兴通讯(沈阳)金融研究院,金融云服务系统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首个测试版本开发完毕。对标北京金融街,引进“5C服务模式”,“北京创业黑马”入驻开发区。推动特色楼宇建设,基金大厦项目进展顺利,协议进驻基金及管理机构25家,协议规模突破100亿元。制定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产业扶持政策,促进金融人才和金融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强化金融风险防控与监管,金融风险防控平台启动运行。承办3届中国金融论坛东北分论坛,金融中心影响力不断提升。

  过去的五年,我们务实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区环境面貌和品质形象明显改观

  智慧沈河建设持续推进。完成电子政务骨干网建设,推进网上并联审批,政务审批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业务互联互通。建立“前台一口受理、后台限时办结”模式,试点单位“全年无休、全区通办”。编制《沈河区智慧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国家电网“四网融合”1.5万户光纤入户项目。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纳入智慧E社区服务载体,服务快捷高效便民。融合政府视频专网、社会视频资源网和公安内网,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网络互联互通、视频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公安智能实战平台。建立城市基础数据库,信息数据更新率达9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加强配套路网建设,21条小区配套路工程竣工通车。完成152条总面积171万平方米街巷路改造和85处积水点改造。完成19个“三网”配套改造项目,改造面积5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楼151栋、居民8026户。完成182处违章占压燃气管线建筑物清理整治。完成满堂河两侧景观改造及廊道建设、满堂河樱花岛湿地改造、满堂河和辉山明渠沈河段清淤截污工程。完成4个公园改造提升和37块绿地(广场)景观提升。全区园林绿地达到196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210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

  城区环境面貌日益优化。落实全市“四城联创”任务,开展楼道清洁革命、楼院整治行动和微小环境共同缔造工程,清理取缔违规占道市场33处,拆除违章建筑35万平方米。完善常态长效化城管机制,全区88条一二级街路全部推行无尘化扫保作业,59条街路实现机械化扫保全覆盖,15条街路被确定为市级精品街路。人机优化组合除雪作业经验在全市推广。强化皇城等区域交通整治,重新施划停车泊位14.5万个,新建立体停车场11个,新增停车泊位1.25万个。实施“蓝天工程”,落实抗霾攻坚任务,完成22家锅炉房54台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改造。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环境信访投诉35批152件,东部垃圾村治理经验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好评,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正面报道。

  过去的五年,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获得感和百姓福祉显著提升

  民生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全面实施幸福沈河共同缔造工程,市区累计投入107亿元,用于民生领域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足额保障民生项目资金需求,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由2012年的31.5%提高到62.8%,年均提升6.3个百分点。其中,安排14.6亿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5.5亿元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1亿元推进文体中心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3.4亿元用于平安沈河建设,5.7亿元用于幸福社区建设,4亿元用于老旧小区改造,5.4亿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7亿元落实最低居民生活保障和困难群体补贴等惠民政策,3.5亿元弥补企事业和城市居民养老保险缺口。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工程全部办结。

  幸福社区建设成果显著。推进社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改造提升32处社区用房,新增社区公共用房面积1.3万平方米,实现社区用房“六统一、六规范”。特色文化社区达16个,实现了“一街道一特色”目标。对563个老旧小区点位实施综合改造提升,受益居民达14万户。对1100栋住宅楼实施节能暖房工程,受益居民达11万户。完成416个老旧小区上水管线改造,受益居民达8万余户。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强化社区工作者培训,建立“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完善社区准入,推进社区自治,构建“同轴联动、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验收。我区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示范区、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奖和省“双拥八连冠”。红巾社区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回民社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多福社区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完成双创实名制就业18万人,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建成全市首家由政府搭台、专业管理、市场运作的区级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创业求职365就业服务平台,打造升级版“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我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创业型县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亿元,征收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基金26.5亿元。新建养老机构8家、为老服务中心7家、日间照料站34个、示范型日间照料站41个,日间照料站社会化运营率达80%。完善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强化弱势群体精准帮扶,“救急难”试点工作在民政部介绍经验。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200户、社区无障碍改造111处。完成西华北里等4个地块3.6万平方米危房改造。将区市民公共服务中心升级为营商环境诉求处置平台,解决营商环境和民生诉求案件63.4万件,央视和人民日报对我区民生诉求办理进行报道。

  公共服务能力日益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及维修135个校舍项目,将七中、文艺二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东部地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社区学院和街道分院。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163个,发放学前教育奖励补助资金6357万元。我区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稳步推进,我区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作为全市唯一区县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区文化体育中心进入装修阶段,区工人文化宫试运行。开通沈河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社区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打造9处规模超千平方米的基层文化活动阵地、10处主题文化广场,改扩建3个体育建设项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主办和承办沈阳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活动17场次,举办市区级大型文化节15次、群众文化体育活动4780场次,惠及百万群众。我区作为全省唯一县区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卫生供给能力有效增强,成立东北首家区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沈阳首家医疗型养老机构新北老年医疗养护中心,完成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区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进展顺利。完善区域医疗联合体就医模式,打造12个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品牌。我区获评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县(区)和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滨河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大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两年获国家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

  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全社会调解工作模式被国家信访局认定为都市版“枫桥经验”。强化初访案件受理和信访积案化解,受理群众信访案件1.8万批次6.2万人次,初访案件按期办结率100%,信访积案由2012年的1025件下降到217件。完成重要时段维稳安保任务。加大打击犯罪、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和社会面治安管控力度,构建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区刑事案件下降24.8%,命案破案率100%。优化升级全区视频监控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点位由2012年的720个增加至4515个,重要点位高清视频监控全覆盖。2017年我区被中央综治委评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76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4.7万家次,整改安全隐患8223处。强化应急管理与演练,《中国应急管理》专题报道我区经验。对运行15年以上且无专项维修基金的52部老旧住宅电梯实施更新改造。13次代表沈阳市迎接国家和省级安全生产督查调研,安全生产网格化经验在全省推广。

  过去的五年,我们切实强化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和软环境建设不断提高

  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完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承办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837件,其中区人大代表建议990件,区政协提案654件,省市建议提案193件,办复率100%,向人大专题报告工作48次,接受代表委员视察检查56次。强化政务公开,网上公开信息近6万条。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受理行政复议79件,承办行政诉讼案件108件。我区被评为省优秀法治文化示范基地,风雨坛司法所被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

  改革创新工作更加强劲。编制实施《沈河区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实施方案》和《沈河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实施“多规合一”,有效衔接发展目标、空间坐标和用地指标。在全国率先实践了民生诉求“先予处置”工作模式,经验在全市推广。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任务。优化行政资源,成立区营商局和区政府采购中心,合并组建卫计局、市场监管局,将8个专业招商局整合为6个投资促进局。深化国企改革,筹建资产运营公司,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履行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成立街道和重点部门正风肃纪监督组,强化民生等领域项目监督问责。完善督考合一机制,实行精细化绩效管理。开展窗口单位作风问题专项整治,防止四风问题反弹。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完成采购项目2636项,节约资金4.1亿元。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失职追究制,干部尽职意识和履职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涉农、审计、统计、档案、兵役、人防、宗教、红十字会和妇女儿童等工作也取得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首五年的历程,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深刻变化和复杂的区域经济形势,我们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十三五”时期的稳步开局。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我们一以贯之坚持以下原则不动摇:

  ——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动摇。我们始终突出坚持党的领导,把讲政治贯穿于政府工作始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员干部中将“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幸福沈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聚精会神强经济,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准确把握沈河发展特征和资源优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优势产业加速聚集,激发经济新活力,推动经济向更强能级更高层次发展,为建设幸福沈河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倾心尽力惠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我们始终以提升百姓福祉为己任,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出发点,秉承为民服务理念,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使群众更好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最优成果,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为建设幸福沈河汇聚强大合力。

  ——科学统筹抓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理念不动摇。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妥善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协调均衡、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不断突破瓶颈制约,以改革牵引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幸福沈河提供不竭动力。

  ——持之以恒转作风,坚持全面依法治区不动摇。我们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和廉洁从政,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居安思危、勇于担责、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马上办”“钉钉子”精神和“严细实快”作风,推动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为建设幸福沈河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各位代表,五年的艰辛历历在目,五年的耕耘成果丰硕。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得益于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第十七届人民政府,向与我们并肩携手、攻坚克难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地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沈河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还不够快,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兴产业还需加速发展,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改革创新驱动能力还不够强,创新创业尚未形成集聚优势,突破金融中心建设和盛京皇城旅游开发的体制机制瓶颈,仍需付出努力。三是缩小东西部新老城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差距,依然任重道远。四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遗留问题还需妥善处理。五是个别党员干部主动作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还需增强,协调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基本任务、总体要求和2018年重点工作

  今后五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时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沈河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发展形势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经成为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沈河经济发展态势看,与国内经济发达城区相比,我们面临着既要在经济总量和增速上下功夫、又要在转型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求突破的“双重考验”,如何兼顾速度与质量并重,是我们实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影响全区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诸多民生领域的遗留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纽扣和使命担当。

  我们更要牢牢把握国家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开发区推进金融创新上升到国家级平台等诸多发展机遇,变困难挑战为发展契机,着眼长远布局,结合区情实际,聚焦重点难点,提高履职效能,在顺应新时代的新变化中谋求新突破、引领新发展。未来五年,我们要把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建设幸福沈河、打造“五个家园”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以“马上办”“钉钉子”精神和“严细实快”作风抓好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破解制约沈河发展的主要矛盾,通过突破核心环节,带动整体发展,进而率先建成人民幸福安康的全国高水平小康城区示范区。为此,我们要重点完成“六项核心任务”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稳固。围绕产融结合发展思路,抓实国家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和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金融改革创新任务,开展多领域金融创新试点,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监管。到2022年,金融机构总数突破1100家,金融业增加值实现27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全市占比达40%以上。建成金融创新活跃、金融生态良好、金融服务高效、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机构集中、金融资本聚合、金融人才集聚、产业金融特色突出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

  ——传统商贸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制订并落实我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促进传统商贸业升级发展的政策体系。依托中街、五爱和南塔商圈,深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做实五爱跨境电商综合交易平台,实现线下与线上、国内与国外融合发展。在东部地区集中谋划一批优质科技项目,加快建设智慧型生态新区,推进服务业迈向中高端,建成优势明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成为辽宁经济最强区和国家现代商贸聚集区。

  ——文化旅游先导示范效应显著增强。立足于做优做特文化旅游产业,持续推进盛京皇城综合改造,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速盛京皇城管理开发体制改革,借助市场资源提升发展质量。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推进文创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探索“旅游+”模式,打造皇城智慧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到202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8%左右,确保将盛京皇城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文化旅游先导区。

  ——沈河民生福祉提升工程纵深推进。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人民收入同步增长。优质均等化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创业、养老助残、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到2022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天蓝水碧精致美丽沈河形象彰显。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融合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紧凑城市等现代理念,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坚持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将精致精美理念贯穿于街区、道路、景观、公共设施建设全过程,下力气解决停车难、城市内涝等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抓好域内水系环境治理。强化环保监管,巩固抗霾攻坚成果,增强环境事故应急能力。到2022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以上,力争率先进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行列。

  ——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格局更趋完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完善全社会调解工作模式,基本解决涉征收等遗留问题。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加强立体式全方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努力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基于以上认识,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按照区十三届党代会部署,统筹兼顾发展速度和质量,建设幸福沈河,打造“五个家园”,完成“六项核心任务”,率先建成人民幸福安康的全国高水平小康城区示范区

  各位代表,201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地方税收收入增长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8年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强化项目为王意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力以赴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通过营商环境吸引项目入驻。落实《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任务,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整治行动和七大环境专项工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多规合一”审批项目管理,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两证整合”改革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做强营商环境诉求处置实战平台,构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立体联动诉求处置模式。完善涉企投诉办理机制,紧盯企业群众需求和社会热点难点,形成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六大渠道为企服务直通车”,构建覆盖全域的为企服务模式,用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客商投资沈河。

  通过招商引资加速项目聚集。探索“互联网+招商”模式,提升精准招商效率。完善招商考评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围绕重点产业、棚改地块和存量资源开展深度招商,确保引进10个以上重大项目、盘活60个共计36万平方米存量资源。依托区级领导服务企业载体,帮助重点项目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助推企业加快建设进度、提升投资强度。力争2个地块达到净地标准、2个存量地块成功出让,确保宝能环球金融中心等10个市重点项目开复工并达到形象进度。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文化提升。加快盛京皇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盛京皇城综合改造,实施特色文化胡同、基础设施提升等工程。巩固盛京皇城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形成长效化管理机制。探索成立盛京皇城旅游发展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发挥中街服务业商会优势,做强中街文化旅游购物节品牌。挖掘盛京皇城历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集群。引进、保护和开发“老字号”,提升文化资产品牌价值。促进商旅文一体化,培育中街豫珑城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力争引进文化企业120家以上,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7.8%。

  通过项目升级带动产业转型。依托五爱和南塔服务业聚集优势,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项目。做强五爱服装创意设计产业基地品牌,推进五爱跨境电商综合交易平台、内贸平台、智慧市场项目建设,加强与大龙网等企业合作,加快五爱市场全球化经营进程。推进五爱物流联盟、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仓储业提档升级。按照“转方式、调结构、补业态”思路,完善南塔物流仓储规划,优化商圈市场资源。做优阿里巴巴南塔产业带电商平台,支持沈阳盛鑫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加速电商产业聚集。

  通过项目落地引领东部发展。按照“沈阳新都心、东北创智谷”功能定位,加速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强化土地整理储备,加快高官台东等10个棚改地块非住宅征收,完成东部污水处理厂、王家湾立交桥等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征地。推进东部海绵城市示范区和规划配套路建设。培育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业态,集中谋划一批产业层次高、开发效益好、辐射范围广的优质项目。加速京沈对口合作,力争启迪科技城等项目尽快落地。发挥农大、农科院、生态所等科研机构及高端人才聚集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项目。

  (二)强化金融领先优势,加快改革创新发展,全力以赴打造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国家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和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金融改革创新。跟进国家发改委将开发区纳入《全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尽快打通开发区晋级通道。加速金融云服务系统产业化进程,推动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尽快实现商用。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探索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发展3D打印、文化创意等产业,做强楼宇经济。挖掘自贸区协同发展区的复合功能,拓宽金融创新领域,深入开展跨境融资服务。加强与“一行三局”沟通联系,力争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和省证监局尽快落户。

  推进金融业态聚集。完善金融招商政策体系建设,丰富产业扶持类型,拉长金融服务产业链条。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入一批创业投资企业,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区域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深度对标北京金融街,加速辽宁股权交易中心、辽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和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与北京对应要素市场合作。探索建设有条件上市企业项目基地。重点引进金融法人总部企业和新型金融产业,着力引进保险经纪、保险代理等服务类机构和信用评级、金融资讯等中介服务机构,确保引进金融机构70家以上。

  推进金融生态优化。做强基金大厦,加大招商力度,简化进驻流程,吸引企业集聚;发挥基金港、孵化加速器和公共服务平台“一站式”功能优势,逐步打造沈阳资金洼地。加速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完善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做优金融人才综合发展环境。推进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扩展金融风险防控监管覆盖领域,增强金融中心风险防控能力。探索开发区城市管理新机制,以推进智慧停车为突破,建立科学静态交通供给体系,逐步完善智慧交通系统。按照亮化美化智能化标准,建设一流的金融中心硬件设施环境。

  (三)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精品城区,全力以赴提升美丽沈河品质形象

  打造智慧城区精品。加强智慧城区信息化设施建设,整合信息化系统平台资源,构建沈河区数据中心。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推进区内各部门业务数据交换共享。实施《沈河区智慧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大数据产业扶持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参与智慧产业发展。拓展“六位合一”市场环境服务平台功能,对“双随机、一公开”实施全程电子化管理。引入社会资源,逐步更新高清视频监控设备,优化升级“天网”工程。推进智慧E社区建设,引入社会服务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构建升级版“社区15分钟服务圈”。

  打造城市建设精品。坚持基础设施改造出精品、重点区域建设显特色、关键节点部位树形象,加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保利海上五月花等小区配套路建设,将盛京路等15条街路打造成区级精品街路。协调推进浑河北岸银基丽湾等小区直排污水截污工程。加大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力度,整修9条道路,改造13处积水点位。对慈恩寺周边等4处总面积1.6万平方米绿地实施精品化景观提升。对青年大街金廊沿线、沈水路沿线实施夜景灯饰亮化,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夜景观精品。对圣天等老旧小区进行市政配套设施、环境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综合改造,打造16个精品小区。利用建筑围挡、楼体广告等资源,塑造沈河对外宣传品牌。

  打造城市管理精品。落实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强化城市管理监督检查。以盛京皇城环境综合整治为样板,围绕北站、五爱、南塔等重点区域,打造极具特色的精品示范区域。以推行精细化管理为原则,全面提升环境卫生净化标准和美化水平,机械化扫保向三四级街路和广场纵深延伸。以开展规范化整治为牵引,纠正违规行为和脏乱差堵现象,市容环境治理从主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以打造智能化交通为引领,强化交通运行疏导功能和管控能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和抗霾攻坚行动,完成省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加强环境监察执法,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四)强化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改善民生福祉,全力以赴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化社会保障能力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帮助困难家庭大学毕业生全部就业。拓展创业求职365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力度,实现应保尽保。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设2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社区日间照料站和10个示范型日间照料站,日间照料站社会化运营率达85%以上。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强化对弱势群体精准帮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开展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提升基层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深化幸福社区建设内涵。推进社区公共用房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改造提升3处社区用房。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管理提质提档工程,持续提升老旧小区品质形象。强化老旧弃管小区管理,确保老旧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全覆盖。维护硬件设施,深挖文化资源,丰富功能内涵,做强16个特色文化社区品牌。探索社会购买服务机制,强化社会组织规范管理,打造5家特色枢纽型社会组织。构建社区协商机制,提高居民议事协商能力,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加强社区工作者考评培训机制,提升社区队伍能力和水平。

  深化平安沈河建设成果。深度推进全社会调解工作模式,确保矛盾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80%以上。强化源头预防、初访和积案化解,确保初访案件办结率100%、息访率80%以上,力争积案办结率100%、息访率40%以上。做好重点时段信访稳控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打防管控和维稳创安能力,构建社会治安管理新模式。强化公安信息建设和警务实战演练,提升公安智能化、专业化和实战化水平。做好沈阳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抓好消防安全、食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执法检查,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五)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提升质量品牌,全力以赴促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提升教育服务供给质量。巩固国家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成果,深入推进中国教科院沈河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拓展德育“小微成长工程”内涵,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等活动。开展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先行区试点,实施幼儿园品牌创建,提高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水平。做强教育优势品牌,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以社区学院和街道分院为载体,做强终身教育品牌。继续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东部地区,加快方凌小学、实验学校东部校区中学部建设,启动朝阳一校北校区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确保七中五里河学校、文化路小学(原二经三校)教学综合楼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

  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做好迎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续建和全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复检。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型运营管理模式,力争区文体中心项目投入运营。推进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做强区工人文化宫品牌,确保每个街道打造1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文化体育组织和团队建设,发展社会资源共享联盟体30家、社会共建文化基地30个、体育协会及俱乐部15个、文体活动团队400个。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第十九届文化节系列活动和区首届社区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全国健康促进县(区)项目试点成果,做好沈阳创建国家健康城市工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完善区域医联体建设。对标北京广安门医院,完成区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依托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省“国医堂”创建活动。搭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省市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提升双向转诊效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60岁以上老人个性签约服务4000人次以上。做好妇幼保健、慢病防治、精神卫生等服务,提升公共卫生供给质量。

  (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推进依法治区,全力以赴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加强政府党建工作。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和新举措,切实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到政府工作全过程。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强化政府党组建设,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加强督考工作力度,促进管理创新和绩效提升。开展全省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试点。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强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社区律师工作室,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

  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强化正风肃纪监督和执纪问责。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开展预算执行、经济责任、民生工程和政府采购审计。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建设节约型机关,营造清朗政风,维护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此外,做好涉农、统计、档案、人防、民族、宗教、兵役、双拥、慈善、红十字会和妇女儿童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征程当有新作为。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73万沈河人民,不忘初心、不负重托,锐意进取、开拓前行,为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沈河篇章,为率先建成人民幸福安康的全国高水平小康城区示范区继续奋斗!


  2018年沈河区政府涉及民生的实事工程

  1.加快方凌小学、实验学校东部校区中学部建设,启动朝阳一校北校区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确保七中五里河学校、文化路小学(原二经三校)教学综合楼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

  2.对标北京广安门医院,完成区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新增中医住院床位300张,持续提升区中医院品牌及影响力。

  3.搭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省市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为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个性签约服务4000人次以上。

  4.完善区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功能,力争引进新入孵企业10家以上。鼓励和扶持2家民营资本创建孵化基地。新增就业人员1.3万人,帮助21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5.打造特色化为老服务项目,升级“15分钟为老服务圈”。建设2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社区日间照料站,打造10个示范型日间照料站,日间照料站社会化运营率达85%以上。

  6.强化弱势群体精准帮扶,实现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完成残疾人实名制技能培训500人。对符合补贴政策的987个灵活就业残疾人员及低保、低保边缘户人员提供养老保险补贴。

  7.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管理提质提档工程,打造16个精品小区。强化老旧弃管小区管理,确保老旧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全覆盖。

  8.实施盛京皇城综合改造提升,打造4条特色文化胡同,推进东顺城内街线杆落地等项目。将盛京路等15条街路建成精品街路。

  9.实施增绿补绿计划,全区补植绿地2万平方米,栽种各类绿植10万株,确保全区裸露地面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

  10.深入实施“天网”工程,更新4515个高清视频监控点位,新建学校点位4848个、路面点位1500个,持续整合政府视频专网、社会视频资源网和公安内网,确保重点区域高清视频全覆盖。


  2018年沈河区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的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四个着力: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4.三个推进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针对辽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个推进”新要求,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5.五个家园:即以打造富庶家园、精神家园、平安家园、美丽家园、服务家园等“五个家园”为主体实践的幸福沈河建设。

  6.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

  7.四名联创:即服装商贸名店、服装商贸名户、服装服饰名品和服装设计名室(师)评选活动。2016年9月,我区获评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全国仅有4个地区获此荣誉。以此为契机,由省纺织服装协会、省服装设计师协会、沈阳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由省纺织服装协会流通分会、市服装(服饰)行业协会、沈阳五爱集团协办,发起“四名联创”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沈河服装商贸业地位,叫响沈河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品牌。

  8.海绵城市: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恢复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标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从而实现恢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城市建设目标。2014年国家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7月,沈阳市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将沈河东部地区作为示范区域。

  9.五个专项整治行动:即政务服务窗口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专项整治行动、垄断性服务行业涉企服务专项整治行动、政府和企业失信专项整治行动、企业正常跨区迁移难专项整治行动。

  10.七大环境专项工作:即打造衔接顺畅、阳光公开、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打造服务优良、诚信守约、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打造优势明显、深度合作、安全便利的开放环境,打造利于创新、配置齐全、激发活力的要素环境,打造布局均衡、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设施环境,打造和谐稳定、多元包容、共建共享的社会环境,打造机制健全、运行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11.“一窗一人一机”便捷办税模式:2017年10月1日起沈河区国地税系统联合办税服务厅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办理国地税业务“一次叫号、一次排队”的服务目标,解决了纳税人“两个大厅多次往返”“一个大厅多次排号”的突出问题,使办理国地税多项业务的纳税人能够“进一家门、办两家事,取一次号、办所有事”。该模式推广以来,将办税高峰时段的等候时间由原来的半小时缩短为10分钟,其它时段基本实现“零等候”。

  12.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五证”指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一码”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登记部门直接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相关信息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并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13.两证整合:公民只需填写“一张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个体工商户工商及税务登记,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该营业执照具有原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功能,实现一照一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户创业经营便利化程度。

  14.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15.双进双解:2012年起,全市开展的政府系统机关干部“走进项目、走进企业,解决问题、解决困难”活动。

  16.两包四联系:即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工作抓实体系。“两包”即包街道、包重大项目;“四联系”即联系企业、联系社区、联系学校、联系“四老一户”。

  17.5C服务模式:即指五个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商务服务中心、项目服务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基金大厦项目将采取“5C服务模式”,为入驻企业提供精细化的全面服务。

  18.四网融合:即智能电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进而实现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19.“三网”配套改造:即对部分基础设施滞后的小区供水、供气和老旧供热管网进行改造。

  20.四城联创: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健康城市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1.蓝天工程:以“治理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为目的,以“高效除尘器和脱硫工程改造、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为主要内容的空气治理系统工程。

  22.六统一、六规范:在社区公共用房建设中,实现功能布局、窗口设置、颜色格调、牌匾制式、办公格局和社区标识“六统一”,实现行政服务、公共服务、卫生服务、文体服务、为老服务和特色服务“六规范”。

  23.全科社工:全面掌握各项社区工作政策和实务技能,为不同需求的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社区工作者。

  24.“同轴联动、协同治理”模式:在区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围绕社区居民平安、舒适、和睦、文明的幸福生活需求主轴,突出协同合作理念,对社区系统组成部分、组成领域、组成环节进行整体治理,形成维护社区公共利益的多元合作社区治理模式。

  25.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通过区、街道、社区就业工作网络,确保在15分钟内为沈河区有就业愿望的居民提供就近、就便、就地的就业创业服务。

  26.救急难:当因遭遇突发紧急事件或意外事故,部分群众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乃至生存面临危机时,国家和社会向这部分人群提供物质及精神上必要帮助的制度安排。

  27.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文化部和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2013年11月,我区作为全省唯一代表,成功进入示范区创建行列;2016年10月成功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8.全社会调解工作模式:组织群众参与调解身边不和谐的事,化解居民内部矛盾,最大范围地把群众组织好,最大程度地把群众意愿反映好,最大限度地把群众诉求解决好,最大力度地把群众权益保障好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全社会调解组织格局。

  29.都市版“枫桥经验”:为及时就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沈河区以“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出沈河”为目标,探索建立组织全覆盖、社会全参与、各方全联动、矛盾全调解的信访调解工作模式。因该做法契合上世纪50年代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因此被誉为都市版“枫桥经验”。

  30.多规合一:以城市战略规划为基本遵循,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产业规划、专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多规合一不仅仅是规划的衔接统一,更是在发展方式、政府管理等方面实施的综合性、引领性改革。继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就推动的“多规合一”作出部署后,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推进“多规合一”提出明确要求。

  31.“先予处置”工作模式:我区针对“权属不清、推诿扯皮、无产权单位、责任单位不作为或无力承担处置资金”等问题导致的特殊、疑难、重大突发性等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民生事件,按照“先处置,后确权,再追责”原则,及时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32.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双随机、一公开”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中要求在全国推行的一种监管模式。

  3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34.“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谈作风建设,提出“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35.“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中央决定,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36.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7.一岗双责:各级干部在履行本职岗位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所在单位和分管工作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岗位,两种责任”,每位干部既要干事,还不能出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廉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8.六大渠道为企服务直通车:为进一步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打造的六种联系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即区级领导“两包四联系”;功能区包保联系业务范围内企业;街道办事处包保联系地方级税收超过20万元企业;依托工商联,选择企业法人联络员;依托个体劳协,选择个体商户联络员;依托专业管局,组建十大行业营商联络小组。

  39.一行三局:“一行”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当地的分行、支行),“三局”指的是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

  40.六位合一:探索“互联网+”市场监督管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创建“市场环境”服务平台,综合了职能范围内的所有监管业务,构建了监督执法、风险管理、应急处置、投诉举报、信用监管、社会共治“六位合一”的市场监管体系。

  41.小微成长工程: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围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育人工作具体点位上寻求突破,实施学校“微+项目+课程”策略,创新打造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化一为多的立德树人模式,确保中小学德育工作落实。

主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办公室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联系方式:shenhe_gov@126.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1030004 ICP备案号:辽ICP备05024700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