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政府信息 > 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2022年沈阳市沈河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02月18日来源: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2021年12月6日在沈河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沈河区人民政府区长  林宇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沈河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幸福沈河建设总目标和“五个家园”总任务,在把握大势、抢抓机遇中开拓奋进,在应对挑战、抵御风险中担当作为,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很好地应对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四年来,我们砥砺前行,克服近年以来罕见挑战,取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面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新冠肺炎疫情,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续作战、精准防控,投入7630万元,建成3家日检测总能力1.8万人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完成两轮128万人次全员核酸检测和19.6万人次重点风险数据排查;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46万剂,打赢多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未发生一起域内传染事件。在此基础上,全力推动复工复产,出台12条扶持政策。减税降费37.6亿元,惠及企业14.2万户次,自然人19.8万人次。国有资产为市场主体减免租金5400余万元。帮助企业融资40.4亿元。经济活力得以保持,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经济总量稳中有升。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62亿元,占全市1/7强,是2017年的1.2倍,年均增长3.2%;服务业增加值941亿元,占全市1/5强,是2017年的1.3倍,年均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9亿元,继续保持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7亿元,顶住了多方面压力,实现U型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89元,是2017年的1.2倍,年均增长5.6%。

  项目建设全面突破。树牢“项目为王”理念,366个省市重点项目共计完成投资608亿元,开复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达100%。成功盘活停滞11年的万德地块和沉睡28年的富丽华大厦等10个历史遗留项目。嘉里等一批地标式、大体量商业综合体建成并良好运营,沈河区成为东北高端商务楼宇集聚中心。完成67公顷集体土地征转和26个土地攻坚任务。9个地块挂牌出让,成交金额79.26亿元。处置3宗闲置土地,带动投资100亿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对外开放更加活跃。围绕主要产业链条,开展专业化和社会化招商,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74个,投资额1344亿元,主导产业占比近90%。引进京沈对口合作项目76个,投资额23.5亿元。实际到位内资421亿元,利用外资4.7亿美元。开展精准招商活动82次,举办两届服务业开放创新峰会,现场签约项目32个,开放场景应用经验全市推广。

  楼宇经济持续发展。坚持打造“竖起来的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形成“政府主导+外脑支撑”工作推进体系,搭建楼宇信息管理平台,楼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培育10栋特色产业楼宇、5栋亿元楼宇和16栋千万元楼宇,新增企业563家,累计盘活闲置面积98万平方米,楼宇注册率、入驻率和税收贡献率全面提高。

  四年来,我们居安思危,取得产业升级全新突破,积蓄引领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新动能。面对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巨大改变,勇于决策,善于作为,在国家和省市大力支持下,盛京古城入选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综合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实施,中街步行街改造提升全面完成。投资7.31亿元,改造3.3万平方米路面和27栋建筑外立面,修缮7处历史风貌建筑,打造头条胡同等7条特色胡同。推动盛京龙城等2个商业综合体升级改造,一大批新兴产业进驻,60%业态完成转型升级,网红打卡频现,中街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连续两年当选大众点评沈阳城市打卡必玩榜第一名,连续三年参展上海世界博览会。预计2021年中街客流量超1亿人次,较改造前增长170%;营业额超150亿元,较改造前增长120%。盛京古城繁华再现,传统商贸焕发新机。强化文化和科技赋能,“两个中心”成为品牌表率,主导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稳固。金融及金融类机构达1838家,法人金融机构增至9家,占全市50%以上;市级以上分支机构达116家,占全市60%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较2017年提高2.3个百分点,地方级税收占全区比重达36.8%,金融业贡献率和金融企业集聚度均居东北地区首位。累计备案基金产品36支、辽股交挂牌企业145家。推动33家金融机构发布125种融资产品,服务实体企业超3000家。推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企业征信平台上线运行,入驻企业排名全市第一。推动沈阳地铁集团发行东北首单碳中和债券,规模达10亿元。引进并入股辽沈银行,城商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化解。金融商贸开发区在考核中连续蝉联省级开发区首位。

  文旅示范效应显著增强。实施“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营业收入占全市30%以上。打造“五横三纵三园多点”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官局子胡同等中街特色文化街区;引进中央里景区等36个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推出盛京记忆民宿酒店等22个商旅文博全域旅游项目;开发6条特色旅游新动线,盛京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彰显,文化引领作用逐步增强。沈河区获得东三省唯一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殊荣。

  新兴商贸模式基本形成。积极发展“互联网+专业市场”模式,五爱国际商贸城成为辽宁首个线上市场,跨境电商商品销往70个国家和地区,五联商业广场等5家单位被认定为辽宁省首批电商直播产业带。构建“一纵一横多场景”夜经济空间布局,彩塔、嘉里等夜经济场景实现由功能性向文化性升级;中街夜消费商家数量增长1倍,夜消费时长增加1小时,沈河成为夜间文化消费策源地。

  科技创新产业稳定发展。依托区内优质科研院所资源,推进创新主体和双创平台建设,培育众创空间24家,引进创业实体超500家,从业人员超5000人。实现14个科创项目落地。聚集高新技术企业2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4家,雏鹰企业63家,瞪羚企业4家。打造“盛京智创汇”惠企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路演80场,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完成1370个5G基站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四年来,我们攻坚克难,实现环境建设巨大提升,打造方便快捷和优美精致宜业宜居新城区。面对“振兴东北”难得历史机遇,围绕“快捷、方便、高效”,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两集中、两不出”“一窗式”等政务服务沈河模式,“全区通办”入选中国营商环境优化最佳实践案例。“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 97.5%,13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不间断“掌上签批”。深入开展“万人进万企”主题活动,建立“民呼我应,即诉即办”诉求响应机制,累计解决企业群众诉求18万件。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纳税人总体满意度跻身全国百强。商事登记持续深化,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12.5万户,企业活跃度达92%。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生态环境更趋精致,城市管理更趋精细。

  自然环境更加优美。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抗霾攻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投资3.8亿元,完成满堂河、辉山明渠综合治理,水体质量全面提升。完成六药地块风险管控和16个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土壤污染隐患有效消除。圆满完成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和2021年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任务,180件群众环境信访案件全部整改完毕。

  市政基础更加牢固。投入101亿元,实施五大类347个城建项目。新建和改造道路138条,打造建院街等6条更新示范路,道路完好率保持98%以上。投资1.45亿元,建成57处绿化景观和慈恩寺等110个口袋公园,新增绿化面积21.6万平方米。完成重点地区106栋建筑和17个广场绿地景观亮化。超额改造老旧供热管网67公里。实施排水防涝等8项工程,东部地区汛期易积水和管网高水位运行问题彻底解决。停车泊位增至12.5万个,“停车难”问题有效缓解。

  市容环境更加整洁。强化精细精致管理,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及复审工作。实施“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等专项整治,清理违法占地686亩。开展市容整治,拆除违章建筑86万平方米、高空镂空字100处、违规广告牌匾673处。加强常态化扫保,16条主要街路“全时保洁”,一、二级街路全部机械化水洗湿扫,53条背街小巷巡回式水洗作业。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建成11个示范片区及100个达标片区。

  四年来,我们不忘初心,推进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共建共享双需求。面对“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指示为引领,成功搭建“1361”社会治理体系沈河模式。打造13个特色社区品牌,多福小区作为沈阳市唯一代表参展2020中国城博会。举办的首届“两邻节”成为全市示范,践行“两邻”理念主要做法得到全市推广。在“两邻”理念引领下,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服务,抓好社会稳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持续增强。积极促进就业,新增就业2万余人,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率达100%。着力推动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000余万元、补贴款7256万元,吸引5986人创业。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214亿元、最低生活保障金1.22亿元、政策性救助金1.37亿元。落实市人才新政各项补贴1.47亿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办理投诉案件2000余件,追回拖欠工资2000余万元。人力资源产业园实现营业收入93亿元。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双拥工作实现“九连冠”。

  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高标准推进“幸福教育”与“双减”工作。投入8.6亿元,新建和改造学校83所,新增学位4020个;新建和扩建幼儿园6所,扩大公办学位1525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建成43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27处社区养老服务站。推进文体中心、城市书房和11个城市书屋建设,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投入13亿元,完成7个棚户区、71个老旧小区改造和278处自行车棚功能再造。改造“大水箱”103处,群众用水更加安全。新建和改造公厕97座,“如厕难”问题有效缓解。

  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持续打击违法犯罪,案件侦破率提升11.64%。重拳打击黑恶势力,扣押涉案资金3.5亿元。破获“4.19”建国以来辽宁省最大制毒案,公安部予以3次全国通报表扬,“全国禁毒重点整治地区”成功摘帽。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侦破“9.10”特大加工销售病死牛案,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表扬。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化解信访积案综合排名始终位于全市前列。沈河区被评为2017-2020年全国平安建设示范区,荣获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项“长安杯”。

  四年来,我们从严管理,力促自身效能再优化,实现法治建设和廉政建设双提升。实施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审批效能不断提升。推进机关事业和园区体制改革,行政职能更加清晰。完成城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环卫扫保全部社会化。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构建“1+4+N”国有资本管理运营模式。完成8户厂办大集体改革,处置13户“僵尸企业”。加大基层减负力度,办文办会和督办事项持续减少,行政效能显著提高。

  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承办省市区建议提案2261件,处理区人大三方平台即办件9743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82件,司法应诉397次。圆满完成“七五”普法、“四经普”和“七人普”工作任务。政务公开成效显著,沈河区被指定为辽宁省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

  廉政建设不断夯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压减一般性经费支出1.89亿元。实施科技强审,在全市率先完成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一二级预算单位重点事项审计全覆盖和问题整改。

  此外,民族、宗教、兵役、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残联、人防、档案等工作均实现了良好发展。

  各位代表,奋斗伴随艰辛,收获凝结汗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举旗定向、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参与沈河发展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优秀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速还不够快,主导产业转方式、调业态还需持续发力;立区强区的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高质量发展后续支撑相对乏力;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尚未建立,高品质科技人才服务还不到位;城区形象和功能配套蝶变尚未实现,部分地标建筑、重大配套设施还未完全建成;高质量发展和效能意识尚需提高,惯性思维仍然存在,尚未形成自我突破、追求卓越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政策调整和产业升级缓慢等因素影响,我区部分目标任务未能达到预期。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党中央发出号召,要求牢记根本问题,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国之大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省委要求沈阳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为全省作出四个示范,在实现辽宁振兴发展新突破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先锋。沈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力争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一千亿元、人口规模突破一千万人”的目标。站在又一个完整五年规划新起点上,区委统筹全局、高瞻远瞩,做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等工作部署,要求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中心城区,重点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进一步提升沈河区在东北地区的“首位度”和“贡献度”。

  “首位度”是沈河作为中心城区实力和地位的集中反映,是聚集力、辐射力、引领力的直观体现。我们将聚焦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高端商务楼宇集聚优势,高效利用“留白”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培育一批耦合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持续提升主导产业的先进性和带动性,推动沈河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争先进位。

  “贡献度”是沈河作为中心城区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是应有的站位、格局和胸怀。我们将紧盯沈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三个一”目标,广开思路,深度谋划,做好项目储备,做大经济总量。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发挥文旅引领作用,激发商贸和科创潜能,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性,增强人才虹吸效应,助力沈阳发展再创辉煌,再攀高峰。

  建设沈阳现代化中心城区,提升“首位度”和“贡献度”,要求我们继续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奋斗精神。着眼高质量发展和沈阳都市圈建设,以寻标、对标、达标、夺标的志气、骨气和勇气,加快建设“两个中心”,加大开放力度,完善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建设沈阳现代化中心城区,提升“首位度”和“贡献度”,要求我们继续强化“文章自得方为贵”的创新思维。始终将产业升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头等大事,坚持发扬“中街”精神,破旧立新,吐故纳新,用创新赋予金融新动能、商贸新面貌、文化新活力、科技新支撑,在探索存量空间高效使用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建设沈阳现代化中心城区,提升“首位度”和“贡献度”,要求我们继续保持“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作风。牢记责任与使命,主动摒弃“差不多”思想,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俯身做事、弯腰干活,深入抓好精细化管理、城市有机更新等工作,把高质量融于管理细节,切实将每项工作都打造成为精品工程。

  建设沈阳现代化中心城区,提升“首位度”和“贡献度”,要求我们继续提高“俯身甘为孺子牛”的服务意识。紧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根本目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民生投入,把企业所需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不辜负人民群众殷切期待,不辜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任支持。

  未来五年,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以争做“五个表率”的决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沈河高质量发展,意气风发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新一届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位于全市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现代化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贡献度明显提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未来五年,力争经济总量突破147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市占比达30%以上,市场主体超过15万户,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前列,沈河区更有活力。

  ——产业发展再创新局面。新旧动能转换更加高效,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培育、改革创新实验取得突破。盛京古城综合保护利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高质量完成。商贸数字化、消费体验化、业态新兴化形成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和五型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未来五年,金融产业总规模全市占比达5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以上,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全面建成,沈河区更有动力。

  ——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按照“留白留璞增绿”的指导思想,高标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城区道路等市政设施持续完善,重点区域公共停车场布局合理,东部地区路网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示范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市容秩序、街路扫保、道路养护、景观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六化”标准全面达标。城市更新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沈河区更有品位。

  ——营商环境获得新改善。“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全面打造。“放管服”改革、政府标准化建设和智慧税务建设持续深化,争当全市“一网通办”“一网协同”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严格落实,东部地区近零排放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空气质量不断优化。城区绿化覆盖率继续提升,水系循环治理形成体系,垃圾分类落实到位,沈河区更有颜值。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两邻”理念深入人心,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四个民生品牌全面叫响。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健全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重点人群就业得到保障。社区托幼托管全面开展,更多幸福教育场景有效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设施更加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就医更加方便。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养老设施完善,机构养老达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沈河区更有温度。

  三、2022年重点任务

  各位代表,面对新征程、新目标,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锻长板、补短板,开拓创新、奋勇前进,推动沈河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中心城区。

  2022年全区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核心优势,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实现速度质量双提升。以增进发展动力为目标,做好项目招引建设,扩大营商环境优势,激发楼宇资源潜能,为经济发展充电蓄能。

  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谋立推建”要求,包装一批中央和省扶持的基础设施项目,谋划一批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发展的引领型项目。坚持“四到”服务理念,推动在建项目增资快建出形象。全力攻坚高官台东等18个重点征收地块,完成4个地块出让,为项目落地提供土地要素支撑。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不低于145个,投资额不低于120亿元,经济发展载体作用更加凸显。

  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能级。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务标准化建设,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水平。大力倡导痛快办事文化,推动“只提报一次”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跨域通办”服务。完善政企融合互动模式,让政策服务从“保障知情权”向“提升受益度”升级。依托全协同处置系统,建立扁平化、制度化、常态化为企为民服务机制,全力解决民生诉求问题,铸就沈河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精准有效开展对外开放。聚焦主导产业链条、五型经济和GDP主要支撑指标,强化驻外招商团队和第三方招商作用发挥,提高招商专注度和渠道条线化,引进一批有体量有贡献的优质项目。举办服务业场景大会,吸引更多知名企业参会,提高签约数量和质量。加强京沈合作,做好“飞地经济”,实现互补互利互赢。引进亿元签约落地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均增长20%以上,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不低于4个、50亿元以上项目至少1个,以旗舰项目引领开放新格局。

  完善楼宇经济服务体系。按照“一楼一品,错位发展”原则,加快特色楼宇品牌包装和推广,制定楼宇扶持政策,引导楼宇明晰产业定位和差异化发展。提高楼宇企业注册率,引导楼宇由低效能产业向高贡献度产业转换,提升楼宇总体价值。利用楼宇经济的集聚效应、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多领域经济发展。盘活30万平方米存量商务楼宇,新增1栋税收“亿元楼宇”和5栋税收“千万元楼宇”,推动楼宇经济迈入3.0时代。

  (二)把准未来方向,加快核心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度和融合协调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高质量建设金融中心。着眼于服务沈阳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核心产业,聚焦金融“全牌照”,大力培育新兴金融业态、功能性区域总部和供应链金融机构,引进市级以上金融机构不少于3家。支持全要素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化配置效能。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助推金融机构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召开开放发展大会,加快沈阳产业金融会客厅运营, 推进沈阳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质升级,实现更多银企对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强化金融安全稳定。推动金融商贸开发区晋升国家级。

  高起点打造文创中心。扩大中街国家示范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引领作用,用好“文化+”新模式,重点实施文化创意引领示范、主体培育、载体提升和品牌塑造四项工程,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全力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重点打造国家版权中心东北分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吸引东三省企业入驻,新增文化贸易企业15家以上和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家以上,成为沈阳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区。

  高效率推进商贸转型。加快直播电商经济发展,做强五爱南塔电商直播产业带、五爱跨境电商平台和智慧物流中心。推动存量商业综合体运营,拓展中街特色商业街区功能,加快产业疏导,引导黄金珠宝品牌店向西中街聚集。加快新兴业态引进,开设旗舰店及首店50家以上。升级彩塔、嘉里等夜经济场景,以点带面提升夜经济品质;推动“长安肆”文化市集尽快落地,扶持满族大院等项目发展壮大,打造“不夜古城”。

  高标准谋划科技创新。建设数字沈河,营造数字生态,推进5G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要素集聚,构建完备科技产业链,提高龙头企业配套率。发挥中科院金属所、农大等院所资源优势,加强科研人才、企业招引和扶持力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雏鹰企业14家,瞪羚企业1家,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实现由科研大区向科技强区转变。

  (三)打造复兴典范,完善古城规划设计,构建中华文化新地标。以构建文化地标为目标,统筹推进古城综合保护利用和国家5A级景区创建,坚持项目化操作和清单式管理,确保按时推进。

  优化景区基础设施。按照《盛京古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任务(88+N)》和“一轴三组团多节点”空间布局,完成《中华文化地标城市复兴规划方案施工设计》等3项方案设计、通天街提升改造等20项建设工程和古城内小区改造等3项城市更新项目。

  加快资源活化利用。推进34处行政办公楼宇腾退,为古城利用提供空间支撑。挖掘古城历史建筑和文化底蕴,加快民国芳华和满清锦瑟两个文商旅板块策划包装和业态招商,全力推进“盛京传奇”“晟京坊”“盛京城市文化广场”“盛京等你”等20个文旅项目落地,搭建古城文商旅发展新载体。

  示范引领文商旅融合。加大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力度,抓好古城地区业态调整和招商引资,引进沉浸式剧场等新兴业态,推动“三寸盛京”等优质文商旅项目落地。积极策划2022年《古城迎新春跨年夜》系列主题活动,在中街继续开展中街文化节、沉浸式演出等大型活动。打造新兴消费场景,拉动新体验消费提升。

  (四)提升城市品质,坚持建设管理并重,展现中心城区新风貌。以建设沈阳现代化中心城区为目标,高位对标先进,坚持生态优先,全力实施“五工程一管理”,打造更加舒适宜居的城区环境。

  迈出城市更新新步伐。实施东滨河路等14条老旧小区周边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推进“两环十横十纵”街路更新,完成先农坛路等4条街路更新改造。新建万科东第等3条规划路。实施青年公园等3个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建设110个口袋公园。实施排水管网改造工程,解决城市内涝,便利百姓出行。加快推动“广生里”功能重塑,打造沈阳城市有机更新样板。

  实现城市管理新精度。深化城区环境治理,推进“一网统管”,深化“路长制”,加强各级街路和重点区域管理。提高常态化扫保水平,机械化水洗湿扫提质扩面。打造33个生活垃圾“四分类”示范小区。开展市容规范整治行动,做好广告牌匾审批和整治,纠正违规行为和“脏乱差堵”现象。抓好智慧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疏导功能和管控能力。

  打造生态环境新名片。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强化河长制作用发挥,开展河流问题和水源地保护区风险隐患排查。强化全时段管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落实污染地块管控措施。推进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开展群众环保信访案件整改效果复查。

  (五)抓实社会保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深化为民服务意识,全力打造四个民生品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重点围绕四个民生品牌建设,精准帮扶重点人群就业,创建辽宁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完善劳动监察体系,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深入开展“双减”工作,打造“幸福教育”生态。加快东部高品质学校等9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7所学校操场和3所幼儿园提标改造。建成标准规范的发热门诊,建设“无疫小区”“无疫社区”,突出抓好冷链、药房等重点领域的防控监管,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建成560张家庭养老床位。完善养老保险统筹,实现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老旧社区公共用房条件,实现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环境品质双提升。实施64个老旧小区和16.5公里居民小区内网改造工程,增设既有住宅电梯20部,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由保障型向等级化转变。完成2个“百馆工程”项目,推进文体中心建设。组织开展100场文化活动,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品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打造“两邻”家园,推进社区协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成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创建国家安全示范城市。做好燃气行业监管和安全隐患整治,更换50公里老旧管线,确保燃气违规占压动态清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食品安全建设年创建活动。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加大对毒品、电信诈骗和知识产权侵权打击力度,筑牢沈河人民的安全屏障。

  (六)强化自身建设,扎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深刻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将“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着眼忠诚、法治、廉洁、高效,不断提升政府依法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

  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知识更新,掌握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本领,做到学在前、干在先,说了算、定了干,更好地践行初心和使命。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坚持法治引领,加强依法决策,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好“八五”普法工作。主动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全力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继续走在省市前列。

  全面抓牢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全面强化效能建设。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紧盯公共资金使用和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强化审计监督整改。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化竞争机制,加强国有资本监管。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做好精文减会,规范督查检查,推进减负增效。

  此外,持续做好民族、宗教、兵役、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残联、人防、统计、档案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信心凝聚力量、以实干铸就未来,携手阔步新征程、勠力建功新时代,以更大贡献助力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以更优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主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办公室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联系方式:shenhe_gov@126.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1030004 ICP备案号:辽ICP备05024700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