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关于沈河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02月07日来源:沈河区发改局
[字体: ] 打印

  ——2022年12月19日在沈河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沈河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欣蔚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沈河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及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强化“两个统筹”,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面落实区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部署。全区发展韧劲不断增强,消费需求稳步提升,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创新动能加快培育,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平安稳定。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升。2022年,全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力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内资、进出口总额等多项指标实现良好增长,入选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榜单。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78.6亿元,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增长0.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1亿元,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64.3亿元,下降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剔除退税因素,完成78.8亿元,可比口径下降6.1%;税收收入完成75.7亿元,可比口径下降0.7%;实际利用外资完成9995万美元,为计划的124.9%;实际到位内资完成141.1亿元,增长13%;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21亿元,增长15%。新增“四上”企业79户,其中新开业(投产)企业16户。

  (二)主导产业有序发展。发展金融业。加快金融机构集聚,新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册企业146家、私募基金产品7家、上市公司再融资1家、新三板股权融资企业1家、辽股交成长板创新层挂牌企业3家。推进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沈设立营业部,填补政策性保险公司空白。创新金融业态,引入中企云链票据贴现平台,累计贴现2151笔、20.7亿元。打造沈阳产业金融会客厅,促成融资10.2亿元。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北交所辽宁服务基地落地。开展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基金试点,总规模100亿欧元。打造私募基金产业集聚区,试点开展私募基金企业注册,成功引进基金项目6个。发展现代商贸业。投入2300万元,发放“促消费、惠民生”“乐购沈河”消费券,拉动消费约15.4亿元。举办2022沈河区夜经济及消费促进月,推进“彩塔”“嘉里”夜经济场景由功能性向文化性升级,彩塔夜市通过市级夜经济特色街区复审。沈阳中街代表沈阳市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和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李宁、安踏、太平鸟等14家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发展文化旅游业。谋划亿元文旅项目25个,沈阳唐英数字博物馆等8个项目落地,沈阳方城沉浸式数字文化展示中心等4个项目列入市级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项目。全力推进古城改造,沈阳城市御书房、缘圆城市书房全面完工,江山博物馆和沈阳笔墨博物馆“百馆工程”项目完成审核。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与新华社辽宁分社、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建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孵化运营传播平台项目成功签约。推动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修缮宋耀珊旧居等4处历史建筑,打造1953休闲文化街区和沈阳古城文创中心。促进数字科创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申报“专精特新”产品20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45亿元。累计聚集高新技术企业2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5家,瞪羚企业11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1059个。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盛京古城智慧化改造等20个项目列入数字沈阳重点项目清单,启动“中科文萃数字港”科创产业组团及“数字产业金廊”建设,沈阳高新区沈河分园挂牌工作加速推进。

  (三)项目招引持续发力。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10个,开复工145个,完成投资175亿元。谋划重大项目65个,总投资399.1亿元。积极开展“三争取”,共争取省级以上政策9个,省级以上项目11个,专项补贴8.6亿元,其中五里河体育公园改扩建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850万元,老旧小区管网改造工程争取国家和省级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13688万元,总量创历史新高。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引进亿元签约项目165个,落地项目80个。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海南等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召开“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推介会,5个项目被列为“一把手”重点招商项目,2个项目被列为“3+N”重点招商项目。构建“政府主导+外脑支撑”的楼宇经济工作体系,搭建楼宇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推行“公共法律服务进楼宇”。特色主题楼宇培育初显成效,定位及授牌10栋七星标杆大厦、10栋金牌示范楼宇、5栋新引擎特色楼宇,盘活楼宇闲置面积28.5万平方米,销号楼宇13.5栋,入选2022中国楼宇(总部经济)标杆城区30强。

  (四)营商环境再度升级。推进“一网通办”,15类证明事项开具线上办理,1000件“一件事”上线运行,电子证照覆盖率100%、电子印章调用率85%,居全市前列;为新办企业免费刻制印章,“企业开办”证照、政策实现“一袋拎取”;推进民生诉求平台建设,累计受理案件98570件,结案95441件,结案率96.8%,群众满意率75.2%。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开展“惠帮企”“下午茶”等活动,组织开展“营商大讲堂”10期,“营商下午茶”26场,解决企业诉求500余件。创建传统和智能双通道的服务模式,依托“全程帮办代办”“全程咨询解答”“一机双屏”等模式,更好服务老年群体。强化各级各类窗口服务行业规范,完善线上、线下联动评价机制,累计收到评价2.69万条,好评率100%。

  (五)市容市貌不断改善。投资6106万元,完成文富路、文富北路等老旧小区周边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投资6900万元,对先农坛路、奉天街等2条街路实施U型断面整体改造更新。完善管网建设,投资1900万元,完成东部地区94处雨污混接点摘除。投资2700万元改造扩建五里河体育公园,投资2000万元建设100处口袋公园并投入使用。提升街路绿化景观,栽植行道树3100株、模纹1350平方米、覆盖裸露地面5万平方米、栽摆花卉425万盆、新建立体花坛10座。扎实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完成374个分类驿站建设,完成14个示范小区创建及237个“四分类”示范小区分类驿站选址,家庭厨余垃圾日分出量最高达16吨。

  (六)城区建管更加精细。对64个老旧小区260栋楼实施改造,惠及2.22万户百姓。实施万科东第南规划路、华润润樾府东规划路、南规划路3条小区配套路和东陵路农业大学南天桥、万柳塘路天桥工程,方便居民出行。增设既有住宅电梯20部,沈空东院住宅小区等19部电梯完成主体施工。完成136公里老旧水电气暖管线更新改造。扎实开展土地攻坚,完成高官台东-2、高官台东-3、熙龙边角地等11宗地块(项目)组卷报批,地铁张学良旧居站、市土地储备项目中心里、国发大厦、高官台街东、玫瑰家园5个地块实现晾地,文萃路地铁站、城建学校等地块储备工作同步推进中。高官台街东-2等4宗地块成功出让,总成交价14.98亿元。

  (七)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69个“两邻”试点社区实现“6+4+N”项目全覆盖,打造多福、溪林、山东堡等“两邻”示范社区,多福社区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累计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散居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政策性救助资金3442.1万元。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8073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1.47万人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350人,带动就业203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1亿元;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按时足额发放;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动态就业率100%。巩固农民工工资根欠行动成果,受理并解决农民工讨薪案件243起,追讨总金额1884.7万元。优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抓好信访稳定,成功化解信访积案481件,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000余件,调处率100%,化解成功率97%以上,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率达100%。落实安全生产15条措施和“百项任务清单”,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18%以上;易涉毒场所排查管控率、吸毒人员列管率达到100%。

  (八)社会事业显著提升。方凌小学、第七中学南部校区等4所学校开工,东部高品质学校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推进幸福教育,新增公办幼儿园2所、公办学位330个,创建完成34所新优质均衡(示范)学校,第七中学等7所学校“双减”工作优秀案例在全市推广。强化居家养老服务,建成3处养老服务中心、4处社区养老服务站,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60张,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扩大至30个。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皇城、南塔、东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和省卫健委表彰。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高于70%。开展线上近视防控知识宣讲及爱眼护眼科普宣传,完成本年度秋季学期中小学生视力筛查。强力推开“四零”社区建设,实现111个社区“四零”工作室全覆盖。

  (九)生态环境日臻改善。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开展散煤治理工作,推行煤改气、煤改电等其他清洁替代,提前完成清洁取暖本年项目建设任务。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组织高官台-3项目报批并过审。坚持能耗双控,确保全区无“两高”项目。推进加油站油气回收及在线设施改造项目,完成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新建减排工程,新北热电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有序实施;全年COD减排量4526吨、氨氮减排量456.25吨、VOCs20吨、氮氧化物190吨,圆满完成年度指标任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3天,较去年同期增加11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改善率居全市首位;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及饮用水源地每月巡查,加强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管,水体断面稳定达标;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管控,土壤安全利用率达100%,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三年行动生态环境领域危险废物整治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区紧紧围绕“打造‘两邻’幸福家园、古城复兴典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坚决克服发展难题,经济社会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但外部环境复杂、产业结构不优等长、短期问题交织叠加,潜在风险逐步显现,全区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然较大。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重大项目储备不足,产业数字化赋能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项目招引、产业链培育完善、项目达产支撑仍需加强。二是受超预期因素和国家减税降费叠加影响,财税收入减收明显,税源结构有待优化。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仍需完善提升,城区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及民生保障与群众期望仍有差距。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辽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助力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及“三个一”奋斗目标,锚定“三大发展定位”,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执行《沈河区“十四五”后三年振兴新突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点工作,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可比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6%;

  ——实际到位内资完成135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完成8000万美元;

  ——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一)加快核心产业发展,稳定经济发展支撑。大力推进金融招商,持续引进持牌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管理总部、功能性总部,培育金融仲裁、风险管理等新兴金融业态。抓好产业金融会客厅运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私募基金集聚区建设及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基金试点,加快金融创新开放步伐。抓好企业融资服务,落实好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加快现代商贸业转型升级,推进省市级电商直播基地、五爱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持续做好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申报,不断推动传统商贸业实现线下市场向线上下融合、内贸市场向内外贸协同市场转型升级。做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古城文化创意核心区,培育数字文创等新型文化业态。围绕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沈阳中街等核心资源,加快文化、科技与新旅游、新商业、新城市的融合发展。布局建设“中科文萃数字港”,配齐数字经济产业服务链条。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理工大学科技产业园、茂业中心等不少于5栋数字经济载体空间。加快“数字产业金廊”提质升级,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和央企总部衍生数字金融企业进驻,建设沈河区数字金融产业生态体系。加快科技发展,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等创新主体,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推进小微企业科技孵化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二)抓牢抓实项目建设,提升招商引资成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以华强、宝能、大家置业等金廊沿线项目为重点,积极推动解决规划调整、挡光补偿、信访维稳等问题,确保恒隆二、三期实现开工。围绕30项重大工程和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方向,开展精准项目谋划工作,确保全年谋划项目数量不低于300个,亿元以上社会类项目开工不少于165个。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争取主动性,做好农大南、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专项债券申报工作。强化高官台-2地块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加大赴外招商力度,策划举办沈河区服务业开放创新大会、楼宇大会、总部型经济论坛等品牌活动,引进签约项目160个,落地80个。聚焦楼宇载体集群化、园区化、特色化、数字化、品牌化“五化”发展,围绕提升楼宇集聚效应、开展楼宇分类培育、塑造楼宇品牌、提升楼宇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楼宇载体升级,新增3个亿元税收楼宇。创建楼宇联盟,强化楼宇招商,做大做强楼宇经济,打造东北区域楼宇经济第一强区、总部经济第一强区。

  (三)优化城市规划建管,展现中心城区风采。投资13.28亿元实施135个老旧小区改造,增设既有住宅电梯22部。对万寿寺街、北二经街等重点背街小巷及慈恩寺巷、勒石巷等24条老旧小区周边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推进惠工街(惠工广场-小北关街)街路更新工程。实施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对5处积水点位进行改造,摘除69处雨污混接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完成50%“四分类”示范小区建设任务。实施居民小区内网改造工程,计划改造20公里,涉及16个小区。新建天坛一街、丰乐二街、南塔街前巷3座南二环人行过街地道,续建万科东第西规划路、北规划路及大德公馆西规划路3条规划路,拓宽顺通巷。新建100个口袋公园。科学谋划土地收储,加大市委旧址、热闹路北等地块招商力度,有序推进经营性用地出让工作。高效推进八家子9-1、西华北里等地块征收攻坚,做好中心里、古井路2甲等25个已晾地地块土地整理,推进解决凯宾斯基北、东森等历史遗留问题。

  (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一网协同”“一码通城”建设,努力建设“一网统管”示范城区。高质量推进“双减”工作,全面推开沈河区“双减”精品项目。统筹区域社会资源,着力建设高品质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推进金地峯汇等4个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增加公办学前学位810个。加快实验学校东校区等5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九中学等6所学校操场提标改造。巩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成果,确保全区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0.5%。做实“健康沈河”工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叫响“中医药进小区”民生品牌,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做实“品质养老”工程,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成60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推进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加强重点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确保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

  (五)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深化“六邻”工程,强化“六邻共促”举措,充分释放“两邻”理念策源地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社区。逐步完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性民生保障。做实“舒心就业”工程,完成5处商务楼宇就业服务站试点,打造13家舒心就业示范社区,构建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体系;持续推广“沈阳业市”公共服务平台进社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新增就业1.69万人,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720人,创业带动就业162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1.47万人以内。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力度,确保农民工讨薪案件动态清零。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搭建智慧消防平台,加大消防安全防控。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巩固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防灾减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电信诈骗,扎实开展禁毒攻坚。加强“四零”社区建设,夯实平安建设“人防”基础。

  (六)聚焦“双碳”工作目标,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支持沈阳东部地区清洁集中供热工程项目,扩建6台燃气锅炉,支撑77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实施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强化臭氧污染治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提升污染源监管能力。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加大餐饮油烟治理力度,推进低尘机械化清扫作业。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动,严格落实排污口“一口一档”管理制度。加强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确保达标排放。加强巡河管理,巩固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清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违法问题,严防各类饮用水水源风险隐患。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保持土壤安全利用率100%。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综合利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密防控环境安全风险。

  各位代表,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开拓创新,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助力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东北区域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


主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办公室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联系方式:shenhe_gov@126.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1030004 ICP备案号:辽ICP备05024700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