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沈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01月10日来源: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和《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沈河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期间发展的简要回顾

  1、“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沈河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按照“外树形象,内抓落实”的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全面推进建设沈阳中央商务区的伟大实践,使“十五”时期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最快、环境变化最大和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精神面貌最好的时期。

  ──各项指标全面刷新。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3亿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26.6%;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是2000年的82倍,年均增长142%;财政收入实现11.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15亿元,是2000年的3.2倍,年均增长28.9%;利用外资2.4亿美元,是2000年的8.3倍,年均增长52.8%。各项指标提前2-3年完成“十五”计划。其中,财政收入和利用外资指标均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心城区第11位。

  ──城区功能不断拓展。按照功能优先的原则,先后拆迁地块60余万平方米。商业和城市配套功能用地的比重由54.1%提高到77.15%,建成和在建项目139个,总建筑面积830万平方米,总投资380亿元。特别是开发区的并入、五里河天坛地区的划归和金廊工程的全面启动,金融高地和总部高地效应凸显,东北世贸广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户沈河,开发区三年开发总量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全区拥有包括韩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45家,区域性公司总部150家,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6.5倍和19倍。

  ──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以建设中街4A级商贸文化旅游景区和五爱商贸物流区为重点,恒隆广场、普尔斯大厦等20余万平方米商业设施相继盘活,五爱市场一、二期工程建设和招商成果显著,中街成为“全国十大著名商业街”,五爱市场被评为“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具有商业繁华标志意义的五星级酒店实现零的突破,已建成和在建的达到8家。科技园建设稳步推进。税源结构得到优化,入区库税收超百万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20户增加到80户。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依法完成企业改制56户,盘活资产14.6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02万人。组建了中街地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率先推行了街道体制改革。首创了社区建设、行政审批大厅、诚信建设、扶贫超市和信访大厅模式。我区入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对内对外开放成绩斐然。成功举办了4届沈阳沈河国际商务节。出色完成了经常性随市招商和韩国周等招商任务,共引进优势企业771个,引进内资21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我区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15个增加到32个。

  ──城区面貌明显改观。累计投资1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环境管理。新增绿地264万平方米,为2000年前总和的一倍。建成了张学良旧居、教堂广场等一批人文景观。对主要街路、高层建筑和公园进行了亮化。中街在市民“城市亮化全面选美”中荣获最佳街路第一名。对50条街路和142条小街小巷进行了改造,道路完好率居全市城区首位。高质量完成了故宫周边环境整治,为“申遗”成功做出了贡献。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拆违工作,拆迁居民3800户,拆迁面积45万平方米。占道市场扰民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以“创模”、“环境年”和“世园会”为契机,全面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连续三年获市环境卫生形象杯金奖。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累计投入17.8亿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先后对4所薄弱学校进行了改造,教育南高北低现象得到改善。涌现出荣芝中学等一批名校。教师新村、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标准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了5所医院的综合改造。为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添了设备。高质量完成了“非典”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盛京庙会和新春灯会成为享誉沈城的两大盛景。建立了万柳塘和五里河文化体育公园,为全部社区安装了健身路径。民族、宗教、双拥等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居住面积由9平方米提高到16.7平方米。累计投入13.42亿元,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其中,累计发放养老保险金9.96亿元,最低生活保障金8200万元,失业救济金2.64亿元,受益群众11.5万人次。累计为特困家庭和“四老一户”发放慰问金761.8万元,为困难家庭发放救助金和大病医疗补助93万元,为141户低保无房户发放了廉租房补贴。累计为下岗职工发放小额贷款2073万元,安置就业19.6万人次。再就业工作居全市首位。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建议和提案1575件,办复率100%。建立了重大事项报告和协商制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开展了依法治区工作。社区民主自治逐步深化。政务公开稳步推进。诚信工作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推广。探索建立了信访接待大厅和维稳基金,筹集资金1.26亿元,解决了“纺器”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信访工作“沈河模式”在全国推广。开展创建平安区工作,构建了创安五大责任体系和网格化公安巡防体系,推进重点地区和社区的电子防控系统建设,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十五”期间,我区先后获得了中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等1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获得了治安综合治理2005年度平安区等20项省级荣誉称号。

  2、“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的成功实践,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将全市发展与沈河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切实在以下方面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第一,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正确把握城区工作的发展方向,努力在把握大势中谋思路,在抢抓机遇中求发展,不断破除“低、小、土、旧、滥”的束缚,为城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二,坚持以中央商务区建设为统领,积极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拓展城区功能,加快发展税源经济和项目经济,着力破解地域空间不足的困扰,探索走出了一条纵向提升、内涵增长的新路子。

  第三,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立足建设投资“洼地”,积极发扬首创精神,强力打造一流的软硬环境,为城区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坚持以执政为民为宗旨,致力于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大力开展“三为”活动,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既赢得了民心和支持,又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坚持人和兴区,务实图强,注重党的领导和整体合力的发挥,使各个方面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了团结、和谐、干事、廉洁的工作氛围。同时,大力弘扬“自加压力,自主奋斗,自强不息”的工作作风和“迎难而上,含苦而为,携手攻坚,务求必胜”的金廊精神,为促进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精神力量。

  第六,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十一五”期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十一五”期间沈河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区仍将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总体形势将更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

  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贸合作更加紧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产业转移已经呈现出制造、研发、服务联动转移的新特点,这为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沈阳经济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国际产业、资本和技术将加速向我市转移,国内南资北上的势头也将更为强劲,这些都为我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而反哺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内部看,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沈河实际的发展之路。第一,确立了切合沈河实际的发展目标、基本方略和历史方位,形成了科学的发展取向和工作统领。第二,在省、市经济布局中抢占了东北金融中心、金融高地和总部经济高地等功能定位,赢得了产业提升的制高点和加快发展的主动权。第三,启动了金廊、开发区、中街和五爱等四大重点区域的规划和建设,拓展了发展空间并同步积蓄了一批好税源和好项目。第四,随着功能性用地的扩张,以及南北二干线的改造升级和地铁的开工建设,沈河发展的机遇将不断增多,工作空间将不断扩大。第五,中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等品牌效应日趋显现。加之全区上下风正、气顺、人和,求发展、大发展、快发展的热情高涨,这些都预示着我们面临的形势将越来越好。

  但也应当看到,沈河未来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土地资源匮乏,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主导型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经济布局尚未全面展开,城区经济功能亟待改善;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高产出率的产品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不适应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

  2、“十一五”期间沈河发展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抓住“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中央商务区目标引领全局,以和谐社会建设覆盖全局,加快实施“依托两金,发展商务”的基本方略,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实现“内涵增长,纵向提升”和全面发展,着力打造活力沈河、文化沈河、生态沈河、平安沈河、和谐沈河,积极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让全区人民充分的享受发展成果。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品牌立区。牢牢把握沈河发展的历史方位,立足重点变亮点,亮点变标志,以开发区为依托,全力推进沈阳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引进、培育和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健全功能,美化环境,提升集聚和辐射能力,使开发区成为东北的金融中心,沈阳大都市的形象代表。

  ──坚持功能强区。坚持功能优先的原则,按照内涵增长、纵向提升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推进土地功能性开发,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开放活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地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坚持科教兴区。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发展都市型科技产业和都市工业为重点,加快引进科技研发机构和企业总部,大力发展科企集群,不断推进科技园并适时启动工业园建设。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坚持和谐建区。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实施惠民财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巩固和发展平安区创建成果。

  3、“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经济指标确保翻一番,年均增长保持15%,力争20%。到“十一五”末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7亿元,力争2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1亿元,力争298亿元;财政收入21亿元,力争26亿元;利用外资4.6亿美元,力争5.7亿美元。

  ──城区功能大幅提升。基本完成金廊沈河段的开发和CBD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强力推进退居还商,全区商业功能用地达到540万平方米,功能性项目累计开发建筑面积1200万平方米。与中央商务区相适应的功能设施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东北金融中心、管控中心、商贸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金融、中介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10%。以中街、五爱为主体的传统商贸业全面升级,以开发区和金廊沈河段为依托的新兴商贸区初具规模。年入区库税收超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到200户。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任务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80%以上。

  ──生态建设强力推进。全面提高开发区、金廊绿地率和景观效果。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5%。大气优良天数达330天。重点地区、主要街路和居民社区亮化、美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准。占道市场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环境质量进入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心城区前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区总人口控制在6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年均0.33万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人均期望寿命75岁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00/10万以下。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以下。人均居住面积23.8平方米。就业和再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实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得到提高,全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显著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区、诚信建设、政务公开、行政审批服务等工作实现新突破。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布局和主要任务

  1、发挥功能优势,构筑特色经济发展空间

  围绕建设金融和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强化功能优势和聚集效应,形成以重点经济区为骨干、以特色精品街为纽带、以特色经济节点为补充,点、线、面相结合的特色空间发展格局。

  (1)重点经济区

  ──区域金融中心区。依托北站广场、惠工广场和市府广场三大景观节点,规划面积2.63平方公里,加快建设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完善的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区。“十一五”期间,集中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标志性和功能性建筑,以此为依托,加快培育金融和商务功能,构建“世界办公”业态,打造立足辽宁、服务东北、辐射东北亚的金融高地和总部经济高地,力争把开发区提升为国家级金融开发区。“十一五”末期,在区域内集中建成东北世贸广场等100余幢百米左右的建筑群,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60家以上,吸纳中介和各类总部500家以上,基本形成产业体系完整、品牌优势突出、辐射能力强劲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成为“东北振兴亮点,沈阳振兴标志”。

  ──金廊商务办公区。以青年大街为中轴,南至浑河北岸,北至北京街与长大铁路交汇处,全长7.2公里,平均宽度1-2公里,规划面积7.36平方公里,发展以文化传媒、高档商厦、高级休闲、商业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商务办公聚集区(以商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区)。“十一五”期间,集中建设星级宾馆、商务写字楼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标志性商务设施20个,以此为依托,培育一批特色楼宇。“十一五”末期,基本完成金廊沈河段的开发建设任务,使之成为沈阳城市建筑雕塑长廊和现代服务业大动脉。

  ──中街商贸旅游区。以井字街为核心,规划面积1.93平方公里,建设集商旅文于一体的4A级商贸文化旅游景区。其中,中街北部区域以中街商业步行街为核心,南展北拓西进,健全产业功能,提升综合品位,形成以商贸业为主体,集商务、会展、购物、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经营格局,使之成为东北商贸“黄金街”;中街南部区域以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等著名景点为依托,建设环故宫步行圈,培育打造清文化旅游区和民国文化旅游区。通过以文带旅,以旅促商,实现南北良性互动。“十一五”末期,中街地区实现税收占全区总量比重达15%以上。

  ──五爱商贸物流区。以五爱市场为核心,规划面积0.64平方公里,建设服务东北、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十一五”期间,按照做强内核、提升品位、拓展功能的思路,通过资本运作、融资上市等途径,加快市场的滚动开发,优化商业存量和业态,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对外贸易,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发展“错位经营”项目,全面改善交通、物流和仓储等配套环境,使区域功能布局合理,成为集商贸交易、商务会展、物流仓储、交通客运和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品批发和物流集散中心,并与金廊地区相互衔接。“十一五”末期,五爱市场开发改造及配套功能建设基本完成,市场年销售额500亿元,成为东北商业“第一超级航母”。

  ──南北二干线商贸区。以南北二干线为中轴,南接南二环路,北至沈海煤炭专用铁道线,全长12公里,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建设以餐饮服务业为龙头的商贸区。其中,南部地区立足高档商住大厦较多的实际,重点发展适应高消费群体的服务、休闲等产业;中部地区利用五爱商贸物流区升级改造的契机,发展物流、旅游、餐饮等产业;北部地区依托金融商贸开发区,重点建设酒店、餐饮、娱乐和休闲等产业。“十一五”末期,初步树立起该商贸区的功能形象,使之成为与“金廊”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沈河“银廊”。

  ──先农坛旅游休闲区。沿万柳塘公园、南运河以东,万泉公园以南地区,规划面积0.86平方公里,建设以星级酒店、高档娱乐城、大型商厦为主的旅游休闲区。“十一五”期间,依托区域内的水景和绿化资源,将万柳塘地区建成以旅游、休闲为主的景观区;立足明城花园等高档消费群体,将先农坛路南侧建成集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街;在先农坛路与万柳塘路结合部建设五星级宾馆和配套商业设施;在先农坛路、万柳塘路以北地区建设商务楼宇和大型商厦。“十一五”末期,使该地区成为沈阳都市旅游的新亮点和独具魅力的“水上不夜城”。

  ──五里河休闲观光区。以五里河公园为核心,南至浑河北岸,北至文萃路,东至五爱街,西至青年大街,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集中建设沈阳旅游大剧院、五星级酒店等具有国际水准的标志性建筑,引进海洋世界等旅游项目,使之与科普公园、五里河公园相互交融,成为沈阳最具文化气息和视觉震撼力的景观带。

  (2)特色精品街路

  ──北站路金融街。依托东北世贸广场、东北金融广场和沈阳财富中心等商务楼宇,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功能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引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业聚集,使之成为开发区的金融内核。

  ──回回营伊斯兰风情街。依托西关回族聚集地的优势,以东寺餐饮街为基础,整合资源,创造环境,定向开发和建设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酒店、商厦、娱乐城、茶楼等特色服务业,加快形成独具魅力的伊斯兰风情街。

  ──五里河时尚商品街。依托华新国际、五里河大厦等商务楼宇裙房,引进国外名牌商品和品牌企业,发展高档消费人群和外籍人士需求的服装、饰品、百货和餐饮、休闲业。结合建设高档宾馆、科普公园、五里河文化体育公园,逐步建成全市特有的现代时尚消费区。

  ──沈阳路休闲美食街。依托该区域业已形成的行业聚集优势,抓住钟厂破产、老九华地块拆迁的契机,引进大型餐饮娱乐企业,推进周边区域的定向开发,逐步形成现代时尚餐饮娱乐与传统风味小吃并存的休闲美食街。

  ──文化路传媒产业街。发挥毗邻三好街的优势,依托沿街商业网点,扶持发展传媒产品和研发机构,建设传媒产品采购和应用基地,逐步形成与三好街“两峰并峙”之势。

  ──大南佛教用品街。充分发挥毗邻慈恩寺、般若寺和大佛寺的独特优势,整合资源,创造环境,定向开发和建设东北地区唯一的佛教用品专营街。

  ──小北关吧士风情街。依托该区域地处沈阳中央商务区的优势,针对区域内外籍人士和商务消费群体的需求,规划建设集聚咖啡厅、酒吧、精品时装店、茶吧、画吧等多种形态的吧士风情街。

  ──十一纬路餐饮街。依托十一纬路的餐饮聚集优势,完善配套设施,增加服务功能,引进品牌企业,培植餐饮特色,扩大知名度,建设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

  ──莲花汽贸一条街。依托莲花街业已形成的汽贸产业聚集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创造环境,增加内涵,打造汽车销售品牌,定向引进汽车配件、汽车装饰等相关经营性企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形象的汽贸街。

  同时,根据地域特点,建设和完善装饰装修、乐器、缝纫设备等一批特色街路,进一步提升其品位和知名度,逐步形成“一街一品”、“一街多品”的特色街发展格局。

  (3)特色经济节点

  ──地铁经济节点。在地铁沈河段站点周边,按照“功能优先”的原则,围绕青年大街和北站地铁出口,引领开发建设一批大型商业设施,打造立体交通经济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下经济节点。根据沈河区产业分布情况,制定《沈河区地下发展规划》。着力引进一批地下商务、商业设施项目,重点做好中街地下商城建设。“十一五”末期,初步形成1-3个地下经济发展节点,为构筑立体经济格局奠定基础。

  2、挖掘资源潜能,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在加快发展金融、中介、商贸、物流等服务型产业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资源潜能,培育和发展新兴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展优势产业链。

  (1)文化旅游业。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推出多种形式和风格的旅游项目,不断提高清文化和民国文化旅游知名度,培育宗教文化特色游等新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沈河特色的旅游品牌。

  (2)文化传媒业。以金廊沿线楼宇为载体,以北方图书城和北方国际传媒中心为支撑,借助辽宁、沈阳电视台和南湖软件城的优势,积极发展电子游戏、动漫设计和三维广告制作等文化传媒产业,使其成为我区新的主导产业。

  (3)都市型科技产业。依托区域科技资源,以存量楼宇为载体,建设科技产业大厦和科技总部大厦。加快科技产业的聚集,打造科企集群。借助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打造科技服务和专业技术平台。继续推进大学科学园建设,不断拓展其孵化功能。

  (4)都市工业。依托区域现有企业厂房和设备,大力发展立体工业,力争建成3—5个楼宇工业集群。顺应沈阳市行政区划调整,按照“整体谋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方针,科学规划和建设沈河工业园。

  四、“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1、“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工作体系

  按照创建和谐沈河的要求,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社会保障、造福沈河人民等方面,着力构建八大工作体系,努力实现沈河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上,提高政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构建建管互动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的综合效能,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完善网格化的市容管理责任区和行政执法勤务区体系,坚持管出特色、管出品位,打造一流的城区环境。

  ──构建社区建设体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建设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高水平社区。

  ──构建诚实守信体系。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方针,深入推进以道德建设为核心的诚信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社会诚信度、美誉度、公信力,巩固和发展“中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创建成果。

  ──构建安全生产体系。深入开展“创安”活动,强化“四基”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安全监控和管理,建立安全防范长效管理机制。

  ──构建信访稳定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创新信访工作体制和机制,将信访接待大厅打造成为服务最优、效率最高、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为民办事机构,保持信访“沈河模式”的领先优势。

  ──构建医疗健康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立集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于一体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构建惠民保障体系。树立大社保意识,整合各方力量,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保体系,实现低门槛、广覆盖、有弹性、惠及全民。

  2、“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构建八大工作体系的要求,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1)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化政务公开,通过政府网站等平台,定期公开政府重要信息,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打造“透明政府”;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科学配置权力和职能,完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打造“服务政府”;深化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打造“高效政府”。

  (2)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建设,大力发展立体交通,完成正阳街、朝阳街和五爱地下通道建设。巩固南部绿化优势,加大北部和中部建绿力度,建设一批全市一流的精品绿地。推进水系改造和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创建生态城区目标。全面实施中水利用工程。将第一轮改造的小区全部建成标准生态小区。完成全部棚户区改造任务。

  (3)进一步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做好重点地区整治工作,中街、五爱和北站地区要成为全市形象样板。建设10处厅棚市场,逐步取缔全部占道早行夜市。制定符合区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城管标准,建立科学量化的考评体系,实现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居环境。我区城市管理水平基本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4)不断丰富诚信建设内涵。建立严格规范的诚信问责机制,打造责任政府。打造联合征信数据库平台,健全和完善企业信用公示制度、诚信商务监督机制和失信联防惩戒机制,加快建设征信体系沈河子系统和金融生态商务示范区。积极开展诚信型社区创建活动,社区诚信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创新载体,强化诚信教育。

  (5)巩固平安区建设成果。以建设全国综治工作先进区为目标,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监管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力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建立健全社会面动态防控和社区、单位、学校治安防控体系,治安防控水平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破案能力和化解矛盾纠纷能力明显提高,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群体性稳定事件和治安灾害责任事故。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6)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拓宽信访渠道,以“‘三为’联民直通车”为载体,完善三级信访网络。实现信访大厅与基层单位联网。建立信访问题定期排查和预警制度,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大维稳基金的筹集力度,继续实施“销号工程”。深化信访大厅建设,构建体制健全、运行规范的城区“大信访”格局。建立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杜绝新信访问题的发生。

  (7)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能进能出,实现低保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适时降低低保门槛,提高低保金额。扩大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探索建立慈善基金和慰老基金等多渠道救助平台,实现社会救助的特色化和人性化。完善扶贫超市网络体系。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确保有就业能力和要求的“4050”人员、低收入家庭人员100%就业或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8)加大和谐社区建设力度。完善社区自治管理运行机制。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将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形成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改善社区硬件条件,确保所有社区“一站四室”面积平均达到400平方米以上,50个社区达到市级以上品牌社区标准,90%以上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

  (9)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相互衔接、各具特色的工作格局。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完成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建立以综合医院为龙头、急救中心为纽带、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应急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卫生投入和服务的多元化。扶持和发展低收费医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10)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实施北部地区学校改造计划,确保完成岸英小学二期工程。教育手段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上实现突破。继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建少儿图书馆、室内全民健身中心和街道文化站等一批文体设施。社区文体活动室达10000平方米以上。实施一批文体工程,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建立公共文化、体育机制,打造文体工作新格局。

  五、“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证措施

  为实现沈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必须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区已经形成的工作指导体系是正确的,既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又体现了时代要求和发展的趋势,是沈河继续前进的旗帜。“十一五”期间,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必须始终坚持建设中央商务区不动摇,坚持“依托‘两金’,发展商务”的基本方略不动摇,坚持“打造振兴亮点、塑造振兴标志”的宏观谋划不动摇,坚持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具体要求不动摇,坚持以“财税为核心、项目为龙头、招商为重点”的工作重心不动摇,并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步加以完善,推动沈河工作向更新更高目标迈进。

  2、坚持以开放促调整促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开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必须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抓住WTO规定的后过渡期结束后服务业开放的有利时机,坚持以招商政策为引导,加快发展以商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业态,促进产业调整,提升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招商体制,努力实现全员招商向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对口招商和全民安商转变。坚持引资与引税相结合,重点引进功能好、实力强、潜力大、税收多的企业和项目,真正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不断提高招商质量。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为投资者打造最佳服务环境。

  3、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保持工作实践的先进性。“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期。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增多。必须把改革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的全过程,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不断深化和完善已有改革,并着力在各个领域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为各项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保持和扩大沈河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4、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打造一支团结、务实、清廉、向上的干部队伍。按照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并通过加强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建立“政府雇员制”和“聘任制”等人才引进机制,将社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当中,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惩防体系,积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工作氛围。同时,不断增进干部的健康保健和福利待遇,为干部身心健康创造条件。

  5、坚持执政为民,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全面落实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在决策上,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政策措施更好地体现群众利益。在工作中,要继续把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惠民财政,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营造亲民、联民、惠民的浓厚氛围,让全区人民切身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际利益,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主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办公室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联系方式:shenhe_gov@126.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1030004 ICP备案号:辽ICP备05024700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325号